初夏,走進茅&鎮楊柳灣社區古街,小酒館大酒莊錯落有致,昔日兩棟破舊的危房已經變成了百姓茶余飯後聚集的小廣場……
很難想象,這樣一個欣欣向榮的地方,在5年前社區集體的賬上僅有2.5萬元。而另外處在茅&鎮核心區域的河濱社區、國酒社區、南坳社區、觀音寺社區以及岩灘村更為嚴重,村集體經濟賬上的資金幾乎為零。
2019年6月,在茅&鎮黨委、政府統籌下,按照“以強帶弱、優勢互補、抱團發展”的思路,五社區一村決定抱團發展。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貴州仁懷園凈綜合服務有限公司成立了,五社區一村各推選一名村幹部參與公司管理,楊柳灣社區黨支部書記楊玉林任總經理。
一開始,公司盯上了配送純凈水的業務,想到一桶水有6元錢的差價,大家便擼起衣袖開始大幹。然而辛苦了大半年,一算賬,公司不但沒有盈利,集資的30萬元只剩下14.3萬元。
焦慮、不安、茫然的情緒開始在公司瀰漫……轉機來自楊玉林的一個突發奇想。
一瓶洗手液、一卷紙巾能用多久?一所公廁需要幾個人打掃?楊玉林説,以前的確沒有經驗,缺乏考察。
經過一番調研後,2020年7月,園凈公司以低於上年度價格25%的價格拿下茅&鎮的公廁保潔業務。當年這項業務就創收246萬元,盈利60萬元。
園凈公司總算邁開步子,其後3年,陸續向市政維護、物資配送、醬酒産業等領域拓寬了共10個業務板塊。2023年,公司收入超2000萬元,利潤350余萬元。
“近年來,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了9萬元,楊柳灣社區集體經濟賬上由2.5萬元增長到1794萬元。”楊玉林笑了。
公司盈利了,村集體有錢了,村民也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拆掉危舊房,改造成黨群之家;修建文化廣場、配備路燈和滅火器材……五社區一村的基礎設施改造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
62歲的蘭家乾是楊柳灣社區六組村民,他家廚房外曾經是蚊蟲滿天飛的灰渣池,臭氣熏天。“現在這裡成了大家休閒運動的場所,接下來還要配健身器材呢。”蘭家乾説。
觀音寺社區36歲的餘興蓮是園凈公司的一名員工。2019年以前,她靠打零工掙的錢僅夠糊口,無暇顧及小孩。現在,她每月除去1000多元的保險還能到手近4000元。收入可觀的同時,餘興蓮還參加了業務培訓、外派學習等。
值得一提的是,五社區一村的56戶貧困戶每戶一人進入園凈公司,每戶年收入增長3萬餘元。
談到下一步的規劃,楊玉林目標明確,繼續拓展業務板塊,讓村集體賬上的餘額越來越多,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記者 汪韻 實習生 王利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