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藝-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守藝

2024-06-01 10:36:10  來源:貴州日報

  縫製一張繡片,要用到成千上萬根纖細的錫條,王亨石正一點點將錫絲牢牢嵌入藍染繡片上。

  從拿起一針一線學習錫繡技藝,到成長為一名工藝大師,王亨石堅守了30年。

  用剪刀沿着一片輕薄的錫片邊緣,剪下一條纖細的錫絲,沿着藍染繡片上預製的圖案,一點點將錫絲牢牢嵌入其中……

  在劍河縣仰阿莎溫泉小鎮的苗族錫繡文化傳承工作坊裏,苗族服飾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王亨石,專注於這全世界獨一份的刺繡技藝。

  苗族錫繡,世界上唯一的金屬繡,距今已有五六百年的歷史,製作工藝十分複雜和精巧,目前只存在於劍河縣境內。2006年,劍河苗族錫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我做的這件苗族錫繡衣服已經送到巴黎去參加中國藝術大展了,可是有一對夫妻上門一定要訂購收藏,説關注我很久了!”王亨石樂呵呵地分享着最近的喜事兒。

  從紡線、織布、染色、刺繡,到最終完成一件苗族錫繡衣服,需要兩年時間。從拿起一針一線學習錫繡技藝,到成長為一名工藝大師,這條傳承之路,王亨石堅守了30年。

  在苗寨里長大的王亨石,從小便對寨子裏姑娘身上獨特的苗衣産生了興趣,立志要做出最漂亮的錫繡。她四處向長輩學習請教,繡壞了再拆,拆了再繡。日復一日,她的刺繡手藝在寨子裏數一數二,古老的錫繡在她的手上散發出勃勃生機。

  “這些傳統圖案有十幾種,代表山脊、河溝、人,這個一支連着一支的,是代表我們一個個家庭乃至社會互相連接在一起、和諧共處。”王亨石説,繡片上的傳統紋樣,傳達着苗族人的精神世界和遷徙繁衍歷史。

  2022年,貴州省婦聯和省民宗委共同選樹100名技藝精湛、帶動力強的婦女技能人才,頒發“最美貴州繡娘”稱號,王亨石位列其中。為了更好地把錫繡技藝和文化推廣出去,王亨石開始了她從手藝人到守藝人的“跨界”。

  牽手國際知名設計師,作品屢屢登上各大時尚舞&,吸粉無數;到高校授課,每年培訓學生上千名,讓民族手工藝在大學校園得到了傳承和發揚;在央視舞&上展現貴州非遺之美;積極參與國家和省州組織的各項文化交流,讓錫繡文化走進大眾視野……

  王亨石用努力和執着,讓原本逐漸被遺忘的古老技藝煥發出生命的光芒,不僅讓苗族錫繡技藝和錫繡服飾得到了更好的保護和傳承,也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愛這項美麗的文化遺産。

  據了解,貴州約有16萬婦女特色手工從業者,僅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就有刺繡、蠟染等手工基地465個,繡娘4萬餘名。

  “不能讓我們的好手藝埋沒在深山裏,要在傳承中創新,守藝的同時適應時代。”王亨石説,她將錫繡與現代化結合,做出樣式上的改良,成為時尚單品,除了在國內銷售外,還遠銷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日本等地。

  從手藝人到守藝人,王亨石不僅能指尖生“花”,還編織出了非遺文化的一片“璀璨星河”。(劍河縣融媒體中心 彭雲美 楊家孟 吳昌連)

[責任編輯:王雪松 黃勇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