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技富民:中國鄉村工匠守護多彩傳統文化-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傳技富民:中國鄉村工匠守護多彩傳統文化

2024-05-10 17:37:14  來源:新華網

  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的韋清花在制作侗族刺繡(拼版照片,5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陶亮 攝

  新華社貴陽5月10日電 題:傳技富民:中國鄉村工匠守護多彩傳統文化

  新華社記者汪軍、吳思

  “南陽市鎮平玉雕涉及人物、花鳥、走獸、山水等多個類型,雕刻出來的品種多達3000個。”66歲的仵海洲,用一口河南話向駐足觀展的人們介紹玉雕。

  仵海洲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玉雕(鎮平玉雕)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在貴州省貴陽市國際會展中心舉行的第二屆全國鄉村振興職業技能大賽上,仵海洲參與了其中的鄉村工匠技能技藝展示交流活動。

  仵海洲從事玉雕已有50年。從他父親的爺爺開始,再到他和他的兒子仵丹,連續五代人從事玉雕。由于精湛的雕刻技藝,仵海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2024年,中國農業農村部等共同研究確定了第一批鄉村工匠名師擬認定名單,仵海洲就在其中。

  “我十多歲開始學習玉雕,父輩那裏就有這種基因,這是一種融入血液的文化,比如我雕刻一個筆筒,可以忘記自己的存在,和筆筒渾然一體,根據玉石的成色、造型精心設計,純手工雕刻。”談到玉雕,仵海洲沉浸其中。他創作的多件玉雕作品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獎勵,其中《鹿鶴同春》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兒子仵丹現在是南陽市級玉雕傳承人。36歲的他與父親相比,在技藝傳承上稍顯稚嫩。不過,在文化傳播、産品行銷方面,仵丹比父親老練許多。這幾年,他帶領的四五十人團隊,已經打造出玉雕生産、銷售産業鏈,通過網絡直播、現場推廣等方式,平均每年産值有1000萬元。

  “父親的400多名徒弟中,有100多人已經成立了工作室,技藝傳承隊伍不斷擴大,我們在拓展市場的同時也能更加守護好中國文化。”仵丹説。

  中國各行各業,有很多像仵海洲這樣的鄉村工匠名師。

  來自安徽省宣城市的張文年同樣于今年列入中國第一批鄉村工匠名師擬認定名單。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宣筆制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如今他也來到貴陽,參與鄉村工匠技能技藝展示交流活動。

  張文年和妻子孫曉琴被觀展人圍在一起,有人咨詢價格,有人好奇制作技藝。張文年和孫曉琴很耐心,因為他們深愛宣筆。孫曉琴是宣筆制作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她和丈夫張文年自結婚後就一直從事宣筆制作。

  “毛筆制作技藝最早可以回溯到秦代,迄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孫曉琴介紹,宣筆選料考究、制作精細,根據不同用途,選擇兔毛、羊毛、黃狼尾毛、石獾毛、山羊毛、香狸鬃等為毫,經過選料、脫脂、修毛、裝套等多道工序,歷經一百多道操作程式精心加工而成。

  技藝不斷傳承,文化延續根脈,産業富裕群眾。通過創辦宣筆廠,張文年的宣筆産業為周邊群眾提供靈活就業,年每人平均工資五六萬元。同時,宣筆廠與當地農戶合作,帶動竹子種植、麻絲加工相關産業發展。

  中國雲貴高原上的多民族省份貴州,也活躍著很多鄉村工匠,他們的技藝現今仍煥發著古老文化的生機,同時也為當代人豐富多彩的生活注入新活力。

  貴州省石阡縣貴州祥華生態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饒登祥,今年入選第一批鄉村工匠名師。他長期與茶為伴,對石阡苔茶的歷史淵源頗有研究,特別是熟練掌握石阡苔茶各種加工制作工藝。

  “石阡苔茶可以生産綠茶、紅茶、白茶、黑茶等,夏秋季生産紅茶、白茶,綠茶適合在春季生産。”饒登祥説,石阡茶産業剛剛起步時,大多數茶農不懂採茶技術和茶青收購標準,他每天堅持到茶園培訓採茶技術,回到加工車間,埋頭鑽研茶葉加工技術。二十多年苦心經營,成就了他今天的貴州省手工制茶大師。

  2009年,石阡苔茶成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時隔一年,石阡成功申報“中國苔茶之鄉”。石阡苔茶影響力不斷增加,也給當地居民帶來更多利好。

  饒登祥的公司還帶動周邊茶農增收,相對穩定就業100余人,單産也不斷提升,從2012年的800元/畝增至現在的4000元/畝。

  2022年,中國農業農村部等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推進鄉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建立和完善鄉村工匠培育機制,挖掘培養一批、傳承發展一批、提升壯大一批鄉村工匠。2024年,第一批鄉村工匠名師被評選出來。如今,他們在不斷傳承技藝中守護中國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

[責任編輯:劉昌餘 吳雨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