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貴州傑出人才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究員、FAST運行和發展中心總工程師、貴州射電天文&執行&長姜鵬:
足履實地 逐夢星河
在貴州的15年時間裏,姜鵬從一個默默無聞的科研工作者,成長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究員、FAST運行和發展中心總工程師、貴州射電天文&執行&長,親身參與並推動了“中國天眼”從天馬行空的設想變成“國之重器”。
2005年,經過十餘年的反復比較論證,FAST團隊終於從數百個候選&址中選定貴州省黔南州平塘縣克度鎮金科村的大窩凼洼地為FAST&址。同年,姜鵬從鄭州大學畢業,獲得水工結構工程碩士學位。
兩年後,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成為中國科學院向國家發改委推薦的“十一五”建設項目。彼時,姜鵬已憑藉優異的成績考入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攻讀固體力學博士學位。
2008年10月,國家發改委批復了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2009年姜鵬博士畢業後,便加入到FAST團隊。
工程啟動,如何實現超大跨度下索網結構的變位工作、怎麼解決低精度邊界條件下的高精度索結構安裝與調控?如何使柔性支撐的饋源艙克服風擾並實現10毫米誤差的高精度實時定位等難題便接踵而至。
為攻克這些難題,科學家們進行了大量計算、嘗試,不斷優化和改進實驗方案,同時需要吸納更多年輕力量加入到項目中。
“500米直徑的索網要能變形,要求它的拋物面可以在它不同部位形成,精度要達到毫米級。富有挑戰性的工作要求幾乎滿足了我對一個傳奇工程所有的設想。”被FAST團隊錄用後,姜鵬的第一個任務便是驗證索網概念能否成立。
4個月時間,姜鵬通過力學模型進行評估和計算,得出索網使用的鋼索要達到500兆帕、200萬次的疲勞強度。姜鵬帶領團隊成員耗費兩年大規模疲勞實驗、上百次實驗失敗後,終於研製出超高耐疲勞鋼索。
2016年9月25日,總投資11.73億元的FAST工程落成,習近平總書記在致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落成啟用的賀信中,第一次把FAST譽為“中國天眼”。
2017年4月,FAST工程正式成立調試核心組,姜鵬擔任調試核心組組長,全面負責射電望遠鏡的調試工作;2018年從南仁東手中接過“接力棒”,擔任FAST工程總工程師。
如今,“中國天眼”已正式投入運行並向全球開放,其發現的脈衝星總數超過900顆,是同一時期世界上所有其它望遠鏡發現脈衝星總數的3倍以上;年觀測時長常年保持在5300小時以上,在中國科學院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運行年會中,連續三年被評為年度優秀設施第一名。
這些成績都離不開FAST團隊的執着與堅守。面對浩瀚、充滿未知的星空,FAST團隊沒有停下探索前行的腳步。姜鵬&&,將帶領團隊從新的起點再出發,讓中國射電天文力量始終保持國際先進,為祖國不斷貢獻新的科研成績。(記者 牟元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