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遍整個貴州,你再難找到另一間完全由主理人喝了60斤黃酒的誠意所換來的書店。
這間書店名為貴陽鐘書閣。4月23日至25日,第三屆全民閱讀大會在雲南昆明舉辦,活動上發布了“年度最美書店”榜單,貴陽鐘書閣獲“年度最美書店”稱號,成為今年貴州唯一一家上榜的書店。
“既是一份榮譽,也是一種見證。”書店主理人黃小軍説,從2018年10月落戶貴陽雲上方舟算起,貴陽鐘書閣自負盈虧、自主經營,艱難中已支撐了六年。
六年來,貴陽鐘書閣將“最美書店”的“美”不斷擴展,讓顏值定格店內,把內涵沉澱店外——堅持青少年公益閱讀推廣,努力助推青少年閱讀習慣養成,策劃貴陽寒暑假閱讀文化節、貴陽市青少年課文朗讀大會等品牌活動,開展了近300場主題分享,活動覆蓋全省各市(州),直接參與者達10萬人次以上,成為貴陽重要的書香文化傳播前沿新地標之一。
“最美書店”因何而美?
朱光潛曾説:“美感起於形象的直覺。”
在黃小軍看來,鐘書閣的外在美首先體現在它是“高顏值”實體書店的開創者:通過時尚化的空間裝修,吸引讀者重返書店。
2018年10月27日,貴陽鐘書閣在觀山湖區雲上方舟正式開業。
開業頭一年,這家美麗的書店立刻吸引了許多貴陽讀者的目光。地板上鋪滿了圖書,與墻上的落地書架連成一體;高高的書架一直伸向天花板,通過上方的鏡面反射,營造出被書本圍繞的感覺;純白色的閱讀空間寬敞明亮,置身其中,閱讀也被賦予了別樣的意義。
對喜愛閱讀的讀者而言,貴陽鐘書閣的到來不僅僅只是一個購書的場所,更是一個有內容、有價值觀、有意義的美學空間。“每次來到鐘書閣,都能感受到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和人文關懷。”老顧客李峮感慨,“鐘書閣是都市喧囂中一處安靜的歸宿,讓心懷疲憊的打工人有了一個喘息的出口。”
書店的開業,既拉開了貴陽鐘書閣公益推廣青少年閱讀活動的大門,也成為書店不斷提高內在美的沉澱。
從2019年起,由貴陽鐘書閣策劃創辦的貴陽市中小學生寒暑假閱讀文化節、貴陽市青少年課文朗讀大會,累計參與中小學生人數超3萬餘人,為廣大中小學生創建了優質的展示&&。薪火計劃·科學家作家進校園活動累計超過200場,先後走進貴陽、遵義、黔南、六盤水等100多所中小學校,為廣大學生和作家、科學家搭建了優質的交流&&。同時,貴陽鐘書閣在在地文化的傳播傳承方面,策劃實施了“讓世界聽見貴州·貴州學者講貴州”主題講座、“山骨·推動中華民族歷史發展卓越貴州歷史人物主題創作”,助力貴州提振人文自信,力求構建一個優質的都市人文藝術&&。
秉承“增添城市人文溫度”的開店理念,貴陽鐘書閣致力成為貴州在地文化傳播的策劃者,讓鐘書閣“最美書店”中的“美”,美得更名副其實。
那是屬於貴陽鐘書閣的“黃金時代”:鼎盛時期,整個店的員工近30人;開業期間,店內峰值客流達3.3萬人次,日銷售額達16萬餘元,常常出現日均客流量過萬,場場閱讀活動爆滿的熱鬧場面,迅速成為貴陽最火熱的網紅閱讀打卡新地標。
2020年起,在網絡銷售衝擊下,已經舉步維艱的實體書店,遇上洶湧而來的疫情更接連再遭重擊,身在其中的貴陽鐘書閣自然也未能倖免,數次暫停營業的書店客流大幅下滑,經營壓力陡增……
記憶飄遠,思緒紛飛。黃小軍微微嘆了口氣,“哪怕是在最糟糕和黑暗的時候,整個書店經營陷入困境,貴陽鐘書閣依然堅定地在推進青少年閱讀推廣的公益行動,這或許是我們詮釋閱讀之美的另一種方式。”
逆風“生存”的書店人
在黃小軍心裏,他把自己歸為實體書店經營者裏的“另類”。
“我們經營書店的初衷,最直接的目的不是為了賺錢,如果是為了賺錢,我就不會從商業地産運營轉入實體書店經營。”青年時,初到深圳創業,黃小軍總在下班後趕到深圳書城,獨自坐在書城地板上,拿着筆記本對着高高累起的書堆,不知疲倦地抄書、看書。那時的書店,成了一個治愈他的精神角落。
對他而言,那段時光雖然充滿艱難,但書店溫暖的氛圍、服務員熱情的微笑,在其內心投射了一個特殊的場域,讓他感到一種安定和力量……或許,中年以後選擇和書香相伴,也因這場域中閃現的溫暖念頭所起。
2018年3月,在上海出差的黃小軍見到了鐘書閣創始人金浩,他向對方表達了想把鐘書閣引進貴陽的想法,但卻被金浩果斷否定。
這沒有讓黃小軍感到灰心。往後的日子,他平均每兩周就飛到上海一次,向金浩介紹書店經營思路、探討青少年閱讀推廣發展、暢談未來前景。
功夫不負有心人,20次的上海之行、超飛32000公里的飛行距離,在一次次懇切的交流和開懷暢飲中,金浩松了口,鐘書閣貴陽店得以成功落地。
後來的發展,循着變化莫測的自然法則,一間看似簡單的書店背後,往往隱藏着一群書店人不簡單的堅守和堅韌。
“有很多人進出鐘書閣,但其中有一半多實際上只是打卡者。”黃小軍説,“高顏值”只是書店的流量入口,只有讓更多“打卡人士”變為讀者,才能在助推書店品牌傳播的同時去助力青少年閱讀推廣,從而實現更大的價值。
作為貴陽最早的一批書店經營者之一,貴陽“五之堂”書店負責人舒奇峰見證和參與了貴州實體書店發展的起起伏伏。他同黃小軍的相識是在鐘書閣開業兩年後,舒奇峰喜歡的書店環境偏向舒適安靜、優雅柔和,但鐘書閣給他的初印象恰恰“背道而馳”。
在舒奇峰經歷的實體書店旺盛期,書店只需要做好“賣書”這一件事就足矣,把一本本厚重、滿載知識的書籍擺放整齊,就非常合理地佔據了一間書店本該有的一切腔調與花樣。
兩人的交集雖不始於書店和書,最終也緣於書店和書。“有次我聽其他老師説到他,這人做事很有激情,非常認真,並且熱衷公益,關注在地文化,自費組織畫家畫貴州百年歷史人物畫卷,這可是很花錢的事情……”
自費、公益、關注在地文化,這一次旁聽,把貴陽鐘書閣給舒奇峰的初印象認知反復刷新,它拖曳出一個行業內早已蔓延的共識——只賣書無法呼吸,講情懷顯得貧瘠,做公益更需要勇氣。
站在十字路口的求索
在黃小軍看來,書店本身是一個半公益性質的存在。
但紛擾之音並不能完全屏蔽:“一個書店搞得這麼刻意”“流量真會為書店買單”“高顏值不利於閱讀氛圍營造”……
對此,他從不避諱,而是斬釘截鐵地遵循一條務實的邏輯:時尚魔幻般的顏值,是為了吸引廣大市民願意走進書店,這是讓現代人養成閱讀習慣的第一步。
“現在的實體書店業是嚴重的不正常狀態,圖書定價不斷上漲、網絡銷售長年累月的低價打折,讓越來越多的實體書店陷入了困局。”為繼續推進書店的經營,貴陽鐘書閣用其他産業的股權出售換取到部分資金以為其輸血。
“想要保住最核心的東西,總要做出求生的反應。”黃小軍説,開書店最重要得有“三氣”:敢於虧損的勇氣、不怕虧損的底氣、心懷天下的銳氣。
“放棄很容易,堅守卻是很痛苦的事情。”舒奇峰説,“五之堂”在過去的20多年裏,經歷過6次搬遷,承受着各方面的壓力,也曾在放棄和堅守的決定中苦苦掙扎不已。
路走到此處,怎麼求生、怎麼存活的問題一直存在,自開業至今到今天,6歲的貴陽鐘書閣一路凝視虧損的深淵,面臨着作為實體書店的“窘境”:賣書難以為繼。
求變的路,走起來很艱難。從今年1月起,貴陽鐘書閣開始了閉店經營調整,至今,調整仍然在繼續。期間,有不少慕名前去打卡的游客和市民都不小心全撲了個“空”。
這次閉店調整,貴陽鐘書閣作出了兩個經營嘗試:一是書單推薦模式。它將一改傳統書店經營模式,按照年齡段和職業,進行圖書的推薦榜單方式陳列,以便讀者更好選取符合自己需求的圖書;二是會員制經營模式嘗試。貴陽鐘書閣將通過降低經營成本,不斷縮小線上線下的圖書價差,從而讓讀者的體驗感更好。
書店閉店調整,像按下了一顆重啟的馬路紅綠燈,常常在分岔口不由自主地閃爍。
前行?還是後退?不斷奔走在全國各地的黃小軍作為書店“代言人”堅定了前者:“變則通,不變則壅;變則興,不變則衰;變則生,不變則亡。我們總要向陽而變,才能讓這個書店真正成為這座城市的一個人文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