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不斷築牢消費者權益防火墻
讓消費者敢消費、願消費、想消費
“2023年,12315辦結投訴舉報32.35萬件,辦結率99.9%,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5184.35萬元。”這是近日舉行的貴州省2024年“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新聞通氣會上發布的數據。
2023年,我省聚焦提振消費信心,緊扣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持續健全消費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充分發揮消費者權益聯席會議機製作用,不斷提升投訴舉報處置效能,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推進放心消費創建活動,努力為消費者打造一個安心、放心、舒心的消費環境。
維權機制保障——敢消費
2023年12月12日,廣西南寧,滇黔桂消費維權聯盟正式成立。這標誌着“西三角”消費維權朋友圈正式構建,消費者跨省維權更便捷。
為方便消費者維權,我省各級市場監管部門充分運用“互聯網+”思維,大力推進全國12315&&在線消費糾紛解決機制(ODR)建設。據統計,目前,我省1314家企業已入駐全國12315&&,消費糾紛實現在線解決。
“有維權需求,打開12315&&,選擇企業名稱就可以輸入投訴事項,很快就可以收到反饋。”前段時間,通過12315&&投訴一家理髮店,很快獲得了滿意回復的貴陽市民王女士説。
近年來,隨着維權&&的豐富和維權機制的優化,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有了更多“底氣”。
以貴陽市花溪區消費維權“1234”工作法為例,通過優化“一”個流程,暢通12315、12345“兩”個&&投訴舉報渠道,建立消費投訴超期黃、橙、紅“三色”預警,落實消費投訴處理業務培訓、督查追責問責、在線糾紛解決、消費提示宣傳“四”個機制,消費維權責任進一步強化,消費維權環境進一步好轉。2023年,該區共受理12315、12345等&&投訴舉報10328件,在線消費糾紛解決企業單位和解成功率達85.7%。
同時,我省23家消費者權益聯席會議成員單位還分別聚焦文化、旅游、房地産等領域開展整治和執法行動,多維度保護消費者權益,“大市場”“大消保”格局逐步形成。
消費環境優化——願消費
優化消費環境才能激發消費活力。在黃果樹旅游景區,成都游客張天明對比了多家商店的同款旅游紀念品價格後説:“我轉了一圈,價格差距不大,也沒有高的離譜,那我就選擇其中一家買一個。”
價格合理的背後,是黃果樹旅游區市場監管局“為游客服務,讓游客滿意”的堅守。據介紹,針對旅游景區經常出現的“溢價”行為,黃果樹旅游區市場監管局在旅游旺季期間,專門安排執法人員到轄區大型旅游購物店值班值守,實時提醒和督促旅游商店規範市場行為,切實維護旅游市場秩序。
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我省共檢查涉旅經營主體16.8萬家次,查處取締無證無照經營75戶,查辦案件930件,罰沒金額349.41萬元;近年來,我省旅游消費投訴舉報數量逐年下降,旅游消費者權益維護進一步提升。
2023年,我省認真落實“優化消費環境、開展放心消費行動”要求,組織4320家市場經營主體參加承諾亮諾行動並簽訂《放心消費創建承諾書》。同時,積極推進消費環境建設,全省各地陸續開展“放心消費無假貨承諾”“線下無理由退貨承諾”等活動,已培育放心消費創建項目79個。此外,着力構建公平有序的市場秩序,不斷加大對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2023年,全省市場監管系統共查辦相關案件3.06萬件,罰沒金額17031.5萬元。
消費體驗改善——想消費
“很意外,在‘村超’周邊吃東西,沒漲價就算了,價格好像比主城區還便宜,體驗感很好!”貴陽市民何星凱説。
“村超”“村BA”賽事期間,為維護廣大球迷及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黔東南州市場監管部門將消費維權提示牌張貼到了“村超”“村BA”賽場周邊各大餐飲店、副食店、宵夜攤點以及縣城內的酒店、賓館、民宿,並在轄區內開展了一系列食品、價格、特種設備、計量、燃氣具等巡查工作,指導經營者做好明碼標價、食品安全等工作。
提升消費體驗才能促進消費行為。“他家的衣服都支持七天無理由退換,試穿如果不合適,只要保留小票,都可以退換。”雲岩區衣聚匯的回頭客張小鷗説,“現在很多實體店也像網購一樣,支持退換貨,我覺得特別好。”
據統計,2023年,我省線下無理由退貨承諾實體店累計達4716家,無理由退貨累計18.68萬件,退貨金額累計4641萬元。
除線下消費外,在網端,相關部門的監測監管同樣為網絡購物消費者的權益提供着保護屏障,不定期發布消費提示,提醒網絡消費者謹慎選擇交易&&和交易對象並提供投訴維權方式。據統計,2023年,我省網絡交易主體達27.39萬戶,相關部門對省內網絡交易主體開展監測110.46萬個次,對監測發現的1045條涉嫌違法線索都進行了處置,網絡交易環境及消費體驗逐步向好。
優化消費環境,維護消費者權益,才能提振消費信心。“2024年,我們將聚焦‘激發消費活力’,全力打造環境舒心、質量放心、價格誠心、服務貼心、維權省心的消費環境,讓消費者敢消費、願消費、樂享高品質消費。”省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説。(記者 鮑貝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