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陽縣“四抓四促”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資訊展播>>正文

開陽縣“四抓四促”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2024-03-05 17:46:48  來源:開陽縣委宣傳部

  初春的開陽,文化活動多姿多彩,“豐”景如畫。放眼全縣各地,村莊顏值明顯提升,村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鄉風文明程度不斷提升,鄉村治理效能日益增強……

  今年以來,開陽縣以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為抓手,突出鄉村文化的時代價值,充分發揮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採取“四抓四促”工作法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五老”宣講員宣講紅色文化。

  抓實文化宣講 促進發展凝聚共識

  持續強化政策理論文化宣講,加強群眾思想道德建設,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廣大群眾形成鄉村振興發展共識。

  理論宣講接地氣。“理論宣傳二人講”(按照1名專家學者講理論+1名先進典型講實踐的互動式宣講),深入基層一線、田間地頭進行互動式宣講,以“小切口”宣講“大道理”,以“小故事”印證“大發展”。同時,將理論宣講、讀書分享會、文化調研等活動開展到基層一線,讓政策理論宣講“冒著熱氣”“帶著土氣”呈現在群眾身邊。截至目前,共開展理論文化宣講16場次,受眾3000余人次,推動創新文化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理論宣講鼓士氣。稟賦資源優勢,傳承紅色文化,講好紅色故事,抓實紅色教育,不斷提高紅色文化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引導廣大幹部群眾爭當紅色文化的傳承者、踐行者,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代代相傳,助力鄉村振興。

  “五老”宣講員李東華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為硒城街道社區退休老幹部講述了紅軍從一過開陽進攻遵義到三過開陽轉戰黔大畢的歷史脈絡和行進路線以及“搶渡清水江”“搶渡茶山關、桃子臺、大塘口”等紅色歷史征程,凝聚發展力量,持續為開陽縣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助力。

舞龍活動。

  抓牢文化惠民 促進文化陣地建設

  繁榮鄉村文化,豐富文化底蘊,推動文化事業發展,賦能鄉村振興。

  豐富文化內涵,振興文化“新動能”。在全縣開展春晚、籃球賽、舞龍、舞獅、花燈等遊演、鬥牛節、殺魚節、篝火晚會等文化活動,不斷豐富群眾生活。同時,以“水東狂歡夜+非遺展演”“水東狂歡夜+廣場舞展演”等主題,將舞龍、舞獅、花燈、布依族夜宴體驗、歌唱比賽等精彩節目表演進行串聯,賦予和美鄉村建設的文化內涵。充分發掘文化創意,用好用足數字文化資源,為文化振興注入新活力。目前,共開展文化活動103場次,惠及群眾10萬余人。

  2月19日,開陽縣開展“我們的節日·元宵”新春送福展演遊演活動,給廣大群眾送上一道喜聞樂見的“文化大餐”。

  “開陽的龍燈相傳有上百年的歷史了,作為開陽的非遺傳承人,我們舞龍也有幾十年了。希望將開陽的龍文化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參與活動的舞龍手張先生自豪地説。

  建設文化陣地,築牢振興“文化魂”。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文化廣場、宣傳欄、文化器材、體育設施、應急廣播等綜合文化陣地,加強鄉村文化建設,全力推進文化基礎設施提質升級。普及科學知識,開展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行動,倡樹現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培育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摒棄傳統陋習。

開陽縣開展文藝表演活動。

  抓細文明培育 促進鄉風文明建設

  堅持把鄉風文明建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教育和引導廣大群眾破除陳規陋習,全面提高村民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

  文明培育有力度。深入挖掘傳統文化中蘊含的道德規范,引導群眾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組建以村幹部、道德模范、致富帶頭人等為成員的志願服務團隊,注重精神引領,創新社會志願服務內容和方式。

  典型選樹有亮度。堅持以垃圾分類積分制為抓手,在龍水、禾豐、雙流等鄉鎮開展垃圾分類積分兌換物品活動,在全縣開展“好婆婆”“好媳婦”“最美基層奮鬥者”“開陽好人”等典型評選活動36場次,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同時,依托文明實踐所(站)、廣場等陣地開展文明實踐主題活動,培植淳厚民風。

開展非遺研學活動。

  抓好品牌打造 促進産業融合發展

  抓實文化産業發展,鑄造鄉村文化品牌,增加農村群眾收入,建設宜居和美鄉村。

  打造文化名片,提升文化“軟實力”。保護傳統文化和耕讀文明,以農村文明新風培育和美鄉村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為主要內容,著力打造水東土司文化、紅色文化、民族文化、農耕文化四大文化名片,助力鄉村文化振興。在群眾聚集地打造文化墻,使鄉村環境與民族文化相映成趣,田園風光與農家情趣相映生輝,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興城,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進一步激發本土文化、文藝深處的內生動能和創新、創造活力。

  發展非遺文化,煥發保護“新活力”。在十裏畫廊鄉村旅遊區核心點明德廣場引入開陽縣小花苗非物質文化體驗館、銀領驛棧和藍阿秧富硒旅遊商品購物中心等,打造非遺文創體驗基地,積極開展非遺研學,向遊客出售苗繡、蠟染等非遺旅遊商品,助力文旅融合迸發新活力。大力開展非遺研學,“蠟染、刺繡進校園”等活動。目前,共接待培訓學生1000余人次。(楊剛)

[責任編輯:鄧嫻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