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幅蠟染、一張張刺繡、一首首民歌、一支支舞蹈、一個個笑臉......春節期間,畢節市第二屆“紅石榴”非遺技藝大賽和“惠民樂購·享趣畢節”2024新春年貨節裏的非遺作品,火爆了整個畢節的“朋友圈”。
“繡”出民族工藝新色彩
“蠟刀輕輕畫,布上開滿了花,繡山繡水繡太陽繡出&&畫廊映彩霞;面帶微微笑,手中針兒會説話,繡花繡草繡月亮繡出幸福生活千萬家……”
稅務人員在蔡群苗族蠟染刺繡有限公司調研生産情況,宣傳稅收優惠政策。趙念祖 攝
近年來,隨着苗繡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貴州苗繡開始作為一項民族特色産業進入市場,越來越多的苗繡技藝傳承人依託政府的支持將傳統苗繡與現代工藝結合,生産出一大批優質的苗繡蠟染産品,並通過電商&&銷往全國各地,將“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傳承文化的同時,也助力了鄉村振興。
黔西市文麗蠟染刺繡有限公司是由苗繡技藝傳承人楊文麗所創辦,2017年,楊文麗回到家鄉和丈夫開始做起了苗繡産業,2019年在政府的幫助下成立了文麗蠟染刺繡有限公司,生産産品從最初的繡片拓展到香包、繡服、西裝寸衫和文創作品等多領域。隨着生意越來越好,楊文麗也思考着將傳統苗繡文化與現代時尚元素相融合,為此,黔西市文麗蠟染刺繡有限公司專門成立了設計師團隊,研發設計新産品,推出了具有苗繡風格的香包、鑰匙扣、手提袋等文創産品,既實用又有文化韻味,讓更多的人能接觸、了解、喜愛非遺文化,讓傳統蠟染刺繡更受消費者喜歡,擁抱更大的市場。
稅務人員在調研臘染生産工藝。趙念祖 攝
“企業能不斷的發展壯大,離不開國家稅惠政策的扶持,也離不開稅務部門的幫助,尤其是稅務局的稅務幹部們,特別關心我們公司職工的情況,每年婦女節都來給我們宣傳政策,提醒我們享受稅收優惠,幫我們發展苗繡産業。”黔西市文麗蠟染刺繡有限公司負責人楊文麗説。
“漆”出非遺文脈傳新風
“方漆清如油,照見美人頭,搖起虎斑色,提起釣魚鉤。”這句詩來自民間對大方土漆的美讚。由於具有以上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得貴州省大方縣所産生漆漆酚含量達70%以上,漆酶活性大,品質優良,大方漆器集輕、巧、精於一身,具有圖紋清秀淡雅,質地輕盈堅固、造型古樸雅致、涂漆平滑光亮、色彩潤澤生輝,並具有鮮明的地方民族色彩特色的特點。
大方漆器源始於明末洪武年間,距今已有600餘年歷史,其漆製品採用牛、羊等皮革和棉、麻、綢、木等做胎,用當地的優質生漆作原料,明洪武年間形成了一套以皮胎漆器為主的漆器製作工藝。大方漆器有較高的欣賞價值和實用價值,是貴州省優秀的民族民間藝術瑰寶。曾與貴州茅&酒、貴州玉屏簫笛合稱為“貴州三寶”。漆器雖為一物,但能包羅萬象,傳承百年,光澤更勝當初。2008年,“彝族漆器髹飾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走進位於大方縣循環經濟産業園區大方縣高光彝風漆器開發有限公司的的脫胎漆器髹飾技藝非遺傳承人高光友的工作室,一件件形狀各異、韜光韞彩的漆器令人目不暇接,漆器表面的花鳥栩栩如生、人物形態各異,放眼望去,一片流光溢彩。
據高光友介紹,大方漆器製作工藝流程特別繁雜,有制漆、胎胚、灰地、漆地、裝飾五大工藝,50多道工序、82道生産環節,每道工序的細膩程度和要求極高,很難從理論的角度闡述清楚,有的也無法用現代工藝所代替,只能靠有豐富經驗的師傅手工製作。其中最常見的胚胎髹飾工藝就要將優質黃牛皮胎底風乾成型後,讓大漆充分滲透;緊接着用粗灰、中粗灰、細灰髹涂在胎體表面,每道灰底幹後粗細打磨;再用生漆和色漆髹涂6至12道漆底,再進行描金填彩、蛋殼鑲嵌、打捻等裝飾工藝;最後用食用油等反復擦拭推光,直至亮如鏡面,觸如嬰兒肌膚。一件漆器2至6年後,方能達到兼具亮、光、滑、嫩、渾厚為一體的形態。
“公司的發展,離不開稅務部門的貼心助力,我們今年享受了小微企業免徵增值稅及附加稅款6892.73元,增值稅留抵稅款68288元,讓我們有更多資金用於嘗試漆器製品的創新和擴大宣傳,更有信心把大方漆器這項有着600多年歷史的民間技藝傳承下去。”正月初五就已經開工的高光友説。
據了解,春節期間當地共推出200余項,文化旅游節慶活動和促消費活動、花山節等民俗系列活動、非遺舞龍活動、滾山珠藝術節,充分展現了當地少數民族非遺文化吸引八方游客。
近年來,當地稅務部門大力扶持非遺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以“落實稅惠政策+優化稅收服務”為雙驅動,針對轄區非遺文化産業發展特點和企業生産經營情況,量身打造宣傳服務團隊,一對一、點對點上門開展個性化輔導,重點解讀企業適用的稅費優惠、解答涉稅熱點問題,不僅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也讓傳統非遺産業煥發新的生命力。(童霖 聶燕雲 熊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