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食品監管 守護“舌尖安全”
新修訂《貴州省食品安全條例》今起施行
食品安全關係到每一個人的健康,也是百姓最關心的民生問題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給老百姓一個滿意的交代,是對我們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
2023年11月29日,貴州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新修訂的《貴州省食品安全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條例》自2024年2月1日起施行。
新修訂《條例》共11章91條,《條例》的施行將進一步完善貴州食品安全法治體系,有效提升新發展階段全省的食品安全工作水平,促進食品産業高質量發展。
服務市場 推動産業健康發展
“通過手機直播,全國各地的網友都能看到、買到我們的臘肉。”雷山縣某生態農業公司相關負責人任先生説。乘着電商直播“東風”,我省各地特色農産品迎來新銷路,手機成為“新農具”,直播帶貨成為“新農活”,農民變成“新農人”。
在電商促消費擴容的大背景下,貴州電商産業前景廣闊,特色農産品增長潛力巨大,而下好食品安全“先手棋”則是助推黔貨出山、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
結合新經濟模式,順應市場發展,《條例》增設網絡食品經營專章,以清晰的法條規定將網絡食品經營納入監管,要求網絡食品交易&&備案,制定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並公開,對入網的食品生産經營者、食用農産品生産經營者、食品添加劑經營者的相關證照做好登記管理、及時更新,保障網絡食品安全。
“有明確的規定對大家都好,我們賣農産品知道要怎麼樣才能合法合規進市場,顧客知道有合格證也更放心,這樣做起買賣來舒心了不少。”某農批市場經營戶對新修訂的《條例》稱讚道。
《條例》第三章聚焦食用農産品市場銷售,對生産經營者提供食用農産品承諾達標合格證的幾種情形作了詳細的分類説明,其中特別提到,“農戶銷售其自産自銷的少量食用農産品,提供其身份證明及&&方式即可進入批發市場銷售”。
與此同時,《條例》對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産品的使用,食品的貯存和運輸等都有明確規定,進一步規範食品生産經營過程控制。
省市場監管局充分發揮貼近市場、貼近經營主體的優勢,進一步優化監管理念、完善制度機制、創新思路舉措,正確引導食品經營主體強化守法經營意識,激發經營主體活力,為推動食品産業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築牢堅實基礎。
枝葉關情 監管與扶持相結合
食品安全是事關民生的大事,省市場監管局站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高度,既加強政府監管,落實“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又強調社會共治,體現對食品生産經營者的人文關懷。
“小作坊、小攤販、小餐飲經營是一些家庭的重要收入來源,我們在擬定法條的時候就更要設身處地、換位思考、規範引導,不能簡單一刀切。”省市場監管局食品安全總監熊歡咏&&。
《條例》第四章第二十九條至第四十九條對食品生産加工小作坊、小餐飲和食品攤販的食品生産經營活動作了細緻規定,從監管責任部門到申請登記應提交的材料再到經營食品應附標籤等,每一個條款成形落定的背後都凝結着立法人員實地走訪,字斟句酌的辛勤付出。
農村集體聚餐食品安全監管宜疏不宜堵,《條例》注重讓監管力量向基層下沉,風險管控向源頭髮力,讓“壩壩宴”變成“放心宴”。
針對群眾關心的農村集體聚餐食品安全管理,《條例》明確,舉辦者、承辦者是農村集體聚餐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對其舉辦或者承辦的農村集體聚餐食品安全負責。並鼓勵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設立固定的農村集體聚餐舉辦場所。鼓勵農村集體聚餐舉辦者和承辦者購買食品安全責任保險。
《條例》明確縣級人民政府市場監督管理、衞生健康和農業農村等部門應當加強對農村集體聚餐的食品安全指導和監督檢查,做好對食品安全協管員、信息員和農村集體聚餐承辦者的食品安全培訓工作。
壓實責任 織密織牢安全網
強化食品生産、流通、餐飲監管,強化源頭治理,嚴把食品准入關。《條例》着力加強對“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鏈條監管。
推動明廚亮灶、鼓勵運用信息化手段加強全過程監督、推動反食品浪費、規範散裝食品管理……此次修訂亮點滿滿,從監管範圍到監管舉措,每一個細節都折射監管部門保障食品安全的決心。
第十三條則規定“建立食品抽檢合格備份樣品合理利用工作機制”避免抽檢過程造成的食品浪費,提升食品抽檢合格備份樣品再利用效率。
食品安全關係千家萬戶,承載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尤其校園食品安全,更是牽動着無數家長的心,容不得半點馬虎。《條例》第十八條指出學校、托育托幼機構、兒童福利機構和養老機構等集中用餐單位的食堂,以及集體用餐配送單位應當做到明廚亮灶,公開食品加工製作過程。鼓勵運用互聯網等信息化手段,加強對食品來源、採購、加工製作全過程的監督。
抓好食品安全工作離不開法律法規的保障,更關鍵在落實。我省市場監管部門將繼續按照《條例》最新規定要求,結合實際,在機制建設、加強監管、聚焦熱點等方面持續發力,統籌推進政府監管與社會共治,實現高質量發展、高效能監管和高水平治理的有機統一,切實守護好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記者 彭婷婷 余瑞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