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現場·照片背後的故事丨2023,燃情“村超”與凡人微光的交響樂章-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我在現場·照片背後的故事丨2023,燃情“村超”與凡人微光的交響樂章

2024-01-27 17:46:52  來源:新華網

  我在現場,記錄瞬間,成為歷史。

  從2019年開始,我們開設了“我在現場”欄目,以新華社記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貴採訪經歷為內容,講述他們在重大新聞事件現場的所見、所聞、所想。

  2023年,他們踐行“四力”,從“一帶一路”的重點工程到沿著長江、黃河、長城進行深度調研;從巴以衝突的現場到進入剛剛發生政變的非洲國家;從北極圈裏“冰上絲綢之路”的重點項目到大灣區熱火朝天的基建工程;從神舟飛船的發射、回收到“中國天眼”的成果爆發和運作維護;從京津冀嚴重水害到積石山地震災區的生命救援;從世錦賽、亞運會、大運會的國際賽場到“村超”、“村BA”這樣的鄉土賽事;從接力守護烈士英靈半個多世紀的父與子到為殘障兒童免費送教到府的鄉村教師父女……

  他們凝固新聞的瞬間,記錄歷史。

  從2024年1月1日起,“我在現場”欄目陸續播發多位新華社攝影記者在2023年的精品力作和照片背後的故事。希望他們的作品和講述,能帶給您希望與力量。

  歲末年初,回顧過去一年鏡頭裏聚焦的光和影、遇到的人和事、翻越的山和路,能讓自己感覺收獲滿滿。那些歡呼、堅守、淚水、希望……總在不經意間觸及心靈深處,溫暖和感動著我,向陽而生,拔節生長,繼續一路逐光前行。

  “村超”燃情 活力榕江

  作為年度“漢語盤點”活動重要組成部分,2023年12月16日,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發布2023年度“十大新詞語”,“村超”順利入選,入選理由是:因其獨特的民族特色和激烈的比賽氛圍在網上廣受歡迎。

  ↑2023年6月17日拍攝的貴州“村超”足球比賽現場。

  在這個寒風凜冽的冬日,回顧那個熱情似火的“村超”盛夏,榕江人説他們做夢也沒有想到,一個村級足球賽能如此火爆,火遍全國,讓外國人也嘆為觀止。

  從5月13日“村超”開賽起,直至7月29日“村超”總決賽,我基本沒有休息過一個完整的周末。為了拍攝“村超”係列專題,每個周五下午,我都搭上東去的列車,去赴一場關于鄉村足球的盛宴。

  ↑2023年7月1日,人們在觀看貴州“村超”足球賽。

  六月的都柳江畔,天氣炎熱,夏夜球場的氣氛更是熱烈。當我背著沉重的設備穿越茫茫人海擠到球場邊上,站穩位置,回頭一看,人頭攢動,熱情的人們搖動著手機燈光給演唱的歌手和喜歡的球隊加油鼓勁,倣佛夜空中千萬顆閃爍的星星。

  ↑2023年6月11日,人們在“村超”足球比賽現場打開手機燈光進行互動。

  進入六月,“村超”舉辦地榕江縣進入“炙烤模式”,但無論天氣多麼炎熱,也抵擋不了觀眾們的熱情。由于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太多,榕江縣城一度出現“一房難求”的現象,我只能住在提前一周就訂好的距離村超球場很遠的賓館裏。

  每逢周末,“村超”球場附近人流量增加,打車難是常態,每次採訪我只能背著沉重的設備步行前往現場。每天下午7點開始的球賽,必須提前三個小時入場,因為去晚了根本擠不進去,連站的位置都沒有。

  進入球場,為了多角度、全方位拍攝,我把無人機、攝影包等沉重又貴重的物品暫放球場邊,一位説著榕江本地話的大姐説:“你放心去拍吧!我幫你看著包。”當一場球賽結束後我回來一看,大姐還守在攝影包旁。大姐説,有好幾次球員在爭奪邊線球時,由于慣性都衝進了場邊的觀眾席中,為了看護好我的攝影包,全場比賽大姐寸步不離。我感動不已,這是一個陌生人與另一個陌生人之間的相互信任。

  真誠、熱情、樸實、信任。我想,這也是“村超”能夠火爆出圈的原因之一。

  為了解決外來遊客的住宿難題,榕江縣的忠誠等鄉鎮多個村的幹部積極響應,號召村民們騰出自家住房,免費給前來觀看“村超”的遊客住宿。為了解決遊客停車難題,榕江縣開放所有政府部門停車場給遊客免費停車。所有酒店、賓館、餐館不允許私自漲價;所有計程車、網約車不準宰客,監管部門發現一起,嚴懲一起。有很多當地熱心人還開上私家車,車身貼上“村超直通車”字樣,免費接送遊客往返于“村超”球場和榕江高鐵站之間。

  ↑2023年6月11日,村民在貴州“村超”比賽現場展示獲勝球隊的獎勵——豬腳。

  ↑2023年6月17日,村民在貴州“村超”足球賽開賽前表演民族舞蹈。

  “村超”期間,榕江人民拿出最大的熱情和真誠,接納著天下來客。每當本村有球賽,村民們均會精心準備村裏最有特色的美食,穿上最漂亮的民族盛裝,舉全村之力,為的就是在“村超”場上展示村裏最好的一面。

  牛癟、腌魚、臘肉、糯米飯、西瓜、楊梅……每逢“超級周末”,“村超”場邊的觀眾和遊客們總被包圍著、幸福著。有好幾次,當我正在專心致志拍攝場上的比賽時,旁邊的觀眾冷不丁地遞過來楊梅、酸奶、冰鎮礦泉水,説著感謝記者、辛苦記錄的話。

  ↑2023年7月1日,人們在貴州“村超”足球賽場旁免費品嘗地方小吃。

  在“村超”球場外,一位經營燒烤攤的大姐告訴我,之前她和丈夫遠在浙江打工,無法照顧家裏的老人和孩子。在看到家鄉的“村超”火起來後,全國各地的人都跑來榕江看“村超”,她和丈夫從中看到了商機,辭掉廠裏的工作,在“村超”場外經營一個燒烤攤,專門烤排骨,一夜能賺四五千元。大姐看著昔日平靜的小縣城一下涌進這麼多人,看著球場上騰空而起的煙花,回想以前背井離鄉在外打拼的經歷,因“村超”火爆起來的家鄉讓她感動得淚流滿面。

  ↑2023年7月1日,一對夫婦在貴州“村超”足球賽場附近設置的攤點給遊客烤排骨。

  為了拍攝“村超”參賽球員的工作和生活,我還見到了這裏淩晨五點菜市場的熱鬧和深夜燒烤攤的忙碌:來自豐樂村一隊的球員賈勇輝是一名賣菜小販,平時靠制作和批發豆芽貼補家用。約好地點,我們淩晨四點起床出發,跟著賈勇輝去一個個菜場送豆芽。六佰塘村足球隊球員楊宗維跟家人在榕江縣城開了一家飯館,白天給承包酒席的客人做菜。夜晚,他又忙著經營燒烤攤,給客人做烤串;而每逢有球賽,他又成了奔跑在賽場上的“村超”球員。

  ↑拼版照片:左圖為2023年7月15日,豐樂村一隊球員賈勇輝在賽場上組織進攻;右圖為2023年7月15日,賈勇輝在豆芽生産作坊裏為客戶準備豆芽。賈勇輝是一名賣菜小販,平時靠制作和批發豆芽貼補家用,他在場上的位置是後腰。

  在2023年的“村超”足球比賽中,20支參賽隊的球員來自各行各業,有建築工人、有賣菜小販、有燒烤攤老板、有室內裝修設計師、有教師、有學生……出于對足球運動的熱愛,大家臨時組成參賽隊,代表著自己的村出戰。穿上球衣,他們是為榮譽而戰的足球隊員;脫下球衣,他們是為生活各自奔忙的普通人。雖然其中很多人已步入中年,但他們依然堅持在綠茵場上奮力奔跑,不知疲倦。

  凡人微光 光耀前程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西山鎮中寨教學點,這是一所位于黔桂接壤處的“微小學”。翻過學校後山,就是廣西融水縣大年鄉的地界了。

  一個乍暖還寒的午後,我們驅車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去拜訪這所小學的師生。車在盤山公路上爬行,極目遠眺,中寨教學點就像莽莽群山間的一顆星星,遙遠而神秘。

  ↑2023年2月16日,貴州省從江縣西山鎮中寨教學點學生練習瑤族長鼓舞。

  早春、深山、瑤寨、微小學、新學期……這注定是一次充滿期待的採訪。這是一所僅有1名老師和16名學生的“微小學”,全校學生均為瑤族。

  ↑2023年2月16日,貴州省從江縣西山鎮中寨教學點學生在課外活動中比賽踩高蹺。

  《深山瑤寨“微小學”的新學期》一稿播發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很多讀者被孩子們燦爛的笑容和絢麗的民族服飾所吸引,愛心人士聯繫上我和學校,給孩子們寄去很多學習用品和過冬的鞋襪。

  在2023年教師節到來之際,我們特意深入山中,去尋訪另一位大山“微小學”的老師。路在山腰盤旋,海拔逐漸上升。到了山間,一塊平地豁然開朗,梯田層疊,稻谷金黃,岩腳教學點出現在眼前。

  岩腳教學點很小,自建校以來,只有學前班和一年級。為了讓幼小的孩子們不用走更遠的山路去中心校上學,也為了解除農村家長專程接送孩子的後顧之憂,岩腳教學點保留至今。

  2012年,剛大學畢業的陸成文主動選擇考到偏僻的岩腳教學點。為了安心工作,前些年他幹脆把遠在500公里外畢節市赫章縣農村的父母和妻兒接到學校來一起生活,與家人相互有個照應。

  ↑陸成文帶領學生在學校後山的臘利梯田寫生(2023年9月6日攝)。

  ↑陸成文與學生在體育課上做老鷹捉小雞的遊戲(2023年9月6日攝)。

  採訪那天,陽光正好。被山裏的太陽曬得黑黝黝的陸成文帶著孩子們在操場上練習打籃球,玩老鷹捉小雞遊戲。笑聲在校園裏回蕩,飄得很遠、很遠,我默默按下快門,記錄下這裏的快樂與童真,奉獻與堅守。

  夕陽西下,遠山蒼茫。陸成文護送著路遠的孩子們回家,秋日暖陽照在金色的稻田上,也照亮了師生身影。透過民居的兩堵墻,構成自然的相框,我按下了快門,記錄下鄉村黃昏最美的模樣。

  ↑陸成文護送學生放學回家途中經過一片稻田(2023年9月6日攝)。

  難忘教學樓前寫著的那一排大字:“教育使命,立德樹人。”教育的初衷是傳道、授業、解惑,但對于一名鄉村教師來説,關注孩子們的一日三餐、防寒保暖、身心健康,更是他們肩上撂不下的責任。

  ↑陸成文組織學生在體育課上練習投籃(2023年9月6日攝)。

  ↑陸成文在護送學生放學回家途中(2023年9月6日攝)。

  七月的烏江河谷,酷熱難耐。我們驅車近三個小時,翻山越嶺來到烏江河邊,專程去拜訪一對擺渡夫婦。

  他們原是烏江養魚人、渡船人,如今轉産上岸,無論身份如何轉變,不變的是把烏江當成自家後花園一樣認真打理的奉獻與責任。

  ↑貴州省甕安縣珠藏鎮豐岩村村民盧錫永和妻子駕駛小船在烏江上打撈漂浮物(2023年7月10日攝)。

  一船,兩人,三餐,四季。三十七載,風雨無阻,他們在烏江上渡船、渡人、也是渡己。

  在青山綠水間,夕陽從山頭努力地探過頭來,灑在平靜的江面上,照亮古銅色的臉龐。如詩如畫的場景,讓我頻頻按下快門,定格那勞動之美,堅守之美。

  秋水微瀾,遠山如黛,清江如玉。

  一人掌舵,一人撐船。那是一條神奇的小船,可擺渡、可撒網、亦可滿載一船星輝。留一灣碧波,護大江東去,扮靚烏江百裏畫廊。

  ↑盧錫永和妻子駕駛小船在烏江上打撈漂浮物(2023年7月10日攝)。

  雜交水稻制種大戶陳良東,是我今年花了半年多時間跟拍的重點採訪對象,他曾經在縣裏的建築工地做過多年工人。2012年,老陳回到村裏,流轉村民閒置的土地進行雜交水稻制種,每年可帶動周邊100多戶鄉親就近就業。

  從2023年春天開始,我從老陳的水稻制種基地耕田、播種、覆膜、插秧、施肥、授粉,一直跟拍到秋收,用鏡頭記錄了一粒雜交水稻制種的整個過程,也留下了國家級水稻制種大縣種業振興的係統影像。

  ↑拼版照片:從左至右為2023年4月6日,陳良東在水稻制種基地裏平整田塊,準備播種;5月29日,陳良東在移栽秧苗;8月1日,陳良東在水稻制種基地裏拿著竹竿,準備給制種水稻“趕花”授粉;8月26日,陳良東展示收獲的水稻種子。

  我以雜交水稻制種大戶陳良東為人物拍攝主線,通過無人機航拍的宏觀視覺,記錄春耕稻田的阡陌交錯;也通過微距鏡頭的微觀視覺,記錄一粒稻種在春夜喜雨中拔節生長的過程。

  ↑陳良東準備用于育苗的雜交水稻種子(2023年4月6日攝)。

  老陳説,一粒稻種從春播、夏管到秋收、冬藏,每一個環節都不能馬虎,都必須認真對待,一個環節出問題,就會前功盡棄。育種就像育兒,你只有投入精力和情感,才能收獲優質的稻子。

  2023年,我用腳步丈量黔中大地,深入田間地頭、尋常巷陌記錄那些普通的人和他們的故事。

  凡人微光,但凡人不凡,微光不微,光耀前程。

  回顧一年用鏡頭聚焦的故事和留下的瞬間,總能給人莫名的感動和溫暖,照亮繼續前行的路。

掃描下圖中的二維碼,觀看楊文斌2023年相關詳細報道:

  

  

策劃:蘭紅光

統籌:魚瀾、費茂華、周大慶、劉金海

記者:楊文斌

編輯:鄧堅、劉金海、尹棟遜、郝建偉

[責任編輯:劉昌餘 謝素香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