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新成效
——全省幹部群眾熱議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精神
新時代開啟新征程,新藍圖繪就新希望。12月28日,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在貴陽舉行,在全省廣大幹部群眾中引發強烈反響。大家紛紛&&,要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力以赴抓好機構改革組織實施,確保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要求和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在貴州落到實處、見到實效。
“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的報告,令我備受鼓舞、倍添動力,既為取得的成績驕傲自豪,更為肩負的責任和使命奮蹄加壓。”貴陽市大數據發展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張雪蓉&&,“全會明確,要強化大數據發展部門抓數字經濟、數字産業發展的能力,更好支撐在實施數字經濟戰略上搶新機。為下一步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和實現路徑。接下來,我們將認真學習貫徹本次全會精神,以敢幹實幹快幹會幹的作風,深入實施數字活市戰略,搶抓人工智能‘風口’,全力在‘算力、賦能、産業’三個關鍵方面實現新突破,奮力在實施數字經濟戰略上搶新機,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推動全會精神在貴陽貴安大數據系統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為譜寫新時代‘強省會’新篇章作出應有貢獻。”
“六盤水市金融辦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金融工作的重要論述和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精神,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充分認識黨對金融工作全面領導的極端重要性,不斷增強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落實好、執行好各項金融政策,奮力譜寫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做實做細涼都金融工作。”六盤水市政府副秘書長、市金融辦主任高發標&&,將持續引進各類金融機構到六盤水市設立分支機構,着力構建多元化、多層次的金融體系;持續搭建政金企對接平台,深化政金企合作,爭取各方支持,強化與金融機構協調聯動,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四化”等重點領域和能源及能源化工等重點産業的支持力度,落實落細各項金融紓困政策,強化“三農”、小微企業等群體普惠金融服務,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持續加強地方金融組織監管,嚴厲打擊無證無照、超範圍經營行為,推動地方金融組織業務標準化、合規化發展,為六盤水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有效的金融保障。
“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提出,要把握我省機構改革的目標任務,推動資源、服務、管理下沉,強化鄉鎮(街道)統籌管理協調能力。在貴陽市委、貴安新區黨工委的指導下,我們已初步完成黨武街道首次競聘上崗工作,以人事改革為切入點,堅持權責一致原則,理順街道工作職責,保持街道人員穩定、力量充實。”貴安新區黨武街道黨工委書記楊濱&&,黨武街道將通過優化機構設置、資源配置、制度保障“三個優化”舉措,構建權責一致、運轉協調、依法高效的街道管理體制機制,切實為街道賦權擴能、松綁減壓,全面提升治理服務水平,助力貴陽貴安高質量發展。
“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強調,調整優化‘三農’工作機構,加強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力量保障。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此次會議精神,按照《貴州省機構改革方案》,進一步優化服務‘三農’水平,全力促進全縣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望謨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毛宏興説,望謨縣是傳統的農業縣,今年以來按照中央、省、州安排部署,望謨縣堅決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確保全縣糧食生産總體穩定,按照構建“産業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三大體系要求,持續推進縣域“三果兩茶”等農業産業提質增效,同時,積極培育農業經營主體,不斷增強農業産業化輻射帶動作用,加快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助推農業現代化進程。同時,不斷加強人居環境整治,抓好惠農政策落實,以農業現代化建設助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
“全會關於科技工作方向的指引,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體現,是縣域經濟社會適應新形式、滿足新要求迫切需要,更是推動科技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遵義市鳳岡縣教育體育局科技服務中心主任李江説,作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運用的踐行者和服務者,將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圍繞“四新”主攻“四化”,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着力在産業轉型升級、社會治理和民生事業等方面堅持以科技為支撐。圍繞縣域主導産業,加強科技惠企政策宣傳,拓寬引才育才途徑,通過構建産學研基地,搭建對外合作交流平台,創新科技服務模式,對新技術進行消化、引進、集成、試驗、示範及推廣,為建設經濟興、百姓富、生態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鳳岡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為我們社區工作者指明了方向。社區是服務群眾最前沿的陣地,是黨的基層組織的戰鬥堡壘,我們將認真學習宣傳貫徹全會精神,堅持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聚焦‘15分鐘生活圈’,以‘一站兩聚三行動’為抓手,優化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建設,豐富拓展服務功能,構築群眾共享‘安心港’。”都勻市文峰街道幸福社區黨委書記蒙利春&&,將積極向上爭項目、社會引資本,精準回應“一老一小”服務需求,打造便捷生活“舒心圈”;開展設施補短、環境提質行動,為群眾營造宜游、宜業、宜居的高品質生活環境,通過資源、服務、管理的下沉,推動基層黨組織治理能力和服務水平的雙提升,共建社會和諧“暖心家”,實現組織有力,治理有效,服務有質,群眾有福。(胡麗華 劉定琿 梁曉琳 劉娟 唐波 趙文菂 劉振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