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路邊音樂會·甲秀樓|著名歌唱家張英席到南明區王伯群舊居“傾聽”歷史過往-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資訊展播>>正文

貴陽路邊音樂會·甲秀樓|著名歌唱家張英席到南明區王伯群舊居“傾聽”歷史過往

2023-10-24 17:14:37  來源:南明區融媒體中心

  10月23日一早,中國歌劇舞劇院著名青年男高音歌唱家張英席來到位于南明區的王伯群舊居,走進歷史,感受文化氣息。

  走進王伯群舊居,每一處都透露出濃厚的歷史氣息,一磚一瓦似乎都在訴説著發生在這裏的故事。張英席説:“今天來到這,感受到了王伯群先生的浩然正氣,他為國家和社會發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名人舊居是一座城市的精神財富,具有無可替代的人文價值和歷史意義,守護了一個時代的故事,大家應該都多來看看,感受一下。”

  王伯群舊居,始建于民國六年(1917年),位于護國路西側,為磚木結構的法式建築,佔地約2000平方米。它是貴陽歷史上第一棟倣西式建築,它的出現打破了貴陽以往的磚、木方建築史。作為近現代重要史跡,王伯群舊居于1999年12月,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從外表看,整棟建築由長方形主樓和圓柱形塔樓組合而成,主樓7間,上下兩層,四面建廊,平頂屋面一角中建歇山頂樓閣,典型的中西合璧。磚柱上的白色灰塑狀似白菜,與西方人物雕塑迥然不同,白菜在中國古代建築上,寓意“清白家聲”。

  王伯群一八八六年(清光緒十一年)農歷七月廿八日(西曆9月12日)生于貴州興義景家屯,自幼隨父王啟元學習古書典籍,為其打下了堅實的國學基礎,18歲時入興義筆山書院,練就一手漂亮的書法,文筆斐然。

  1905年,王伯群等以貴州首批官費生身份到日本留學,在日本留學期間,結識了孫中山、章太炎和梁啟超等人,並對其一生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孫中山倡導反清革命影響下,王伯群加入了中國同盟會,與孫中山共謀民主,與梁啟超等人共謀反袁大計,幾經波折,終獲得討袁護國的勝利。1927年,任交通部長兼交通大學校長及招商局監督。1924年,創辦私立大夏大學(今華東師范大學)。

  1937年8月,淞滬事變,抗戰軍興。王伯群積極應對,寓救國于讀書。抗日戰爭開始,大夏大學與復旦大學合並成為聯合大學,一設廬山,稱復旦大夏第一聯合大學,一設貴陽,稱第二聯合大學。大夏是內遷貴州最早、辦學最長的一所大學,也是深入貴州社會最為切實的高校。自播遷入黔到1946年返回上海,大夏辦學8年,在貴州有畢業生1576人,期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遷往貴州時300余名師生,離開貴州時有1800余名師生,對貴州社會文化發展尤其是教育事業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王伯群與貴州省主席吳鼎昌在花溪成立"農村改進區",由大夏和當地政府聯合開展建設實驗,旨在力促百姓生活安定,努力于各項生産建設,實現"抗戰救國"。大夏成立社會研究部,啟動對少數民族調查研究,出版《貴州苗夷歌謠》《貴州苗夷社會研究》《爐山黑苗的生活》等著作,這些民族調查研究的成果,讓外界重新認識了貴州人,啟發了少數民族對國家、對民族的認同感,于今天而言,仍具有現實意義。在王伯群的執掌下,大夏擁有滬校、黔校,並短暫開設香港分校,同時開辦上海大夏附中、貴陽附中、南寧附中和重慶附中。大夏共培養了2萬余名學生,為國家和社會發展作出極大的貢獻。1944年,日軍竄擾黔南,王伯群與大夏全體師生遷往貴州赤水,心力交瘁,積勞成疾。1944年12月20日,王伯群病逝于重慶陸軍醫院,終年60歲。

  王伯群著有《交通事業改革方案》《電政設施三年計劃》《航政建設綱要》《伯群文集》等著作。(孫燕潞)

[責任編輯:鄧嫻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