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現場·照片背後的故事|見證一場時速350公里的喀斯特飛馳-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我在現場·照片背後的故事|見證一場時速350公里的喀斯特飛馳

2023-09-03 10:15:19  來源:新華網

  

  歷經6年多建設,貴南高鐵於8月31日正式開通運營。這是貴州、廣西兩地首條設計時速350公里的“大動脈”,是我國“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包頭(銀川)至海口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8月31日,在由南寧東開往貴陽北的G4308次列車上,身穿少數民族服裝的乘客在合影留念。

  貴(陽)南(寧)高鐵全線長482公里,橋隧比高達90%,沿途喀斯特地貌顯著,山高谷深,溝壑縱橫,全線橫跨多條河流,施工難度極大。

  2022年8月3日,在位於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貴南高鐵大方山隧道內,技術人員在查看施工中發現的溶洞。

  隧道多、隧道長,是這條高鐵留給我的第一印象。貴南高鐵開工建設以來,為了真實記錄建設的點點滴滴,我數次跟隨建設者們一起進隧道,鑽溶洞,在掘進最前線的掌子面和他們一起流過汗,也在爆破後的碎石堆上見證過兩邊掘進隊伍會師後的激動和喜悅。

  這是位於廣西河池由中鐵二局承建的貴南高鐵德慶隧道爆破後産生的飛石(2021年8月3日攝)。

  在漆黑、尚未加固過的隧道內拍攝,説實話,內心是有些許害怕的。但每每想到數個月後,隧道內將是另外一番模樣時,總會感嘆中國建設者們的偉大。

  在貴南這條高鐵線上,482公里的里程中有107座隧道,其中有不少是萬米長的隧道。坐上高鐵一進一出,往往就是另一種光景。

  這是2022年8月17日拍攝的貴南高鐵九萬大山四號隧道貫通現場。

  打開貴南高鐵的線路走向設計圖,可以看到線路在河池環江一帶“拐了一個彎”。高鐵選擇東進河池並在環江設站方案主要考慮的兩個因素之一是廣西河池市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是我國唯一的毛南族自治縣,這裡居住着毛南、壯、漢、瑤、苗、布依、仫佬、水、侗、回、彝、土家等16個少數民族,總人口37.87萬人,其中毛南族6.45萬人,縣城居住有4萬人口。在貴南高鐵開通之前,環江甚至不曾有過鐵路。

  貴南高鐵總里程並不長,但卻途徑30多個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有些少數民族群眾甚至一輩子沒見過火車。茫茫群山,困住了這裡的人們,也困住了這裡的發展。

  這是2022年8月16日拍攝的貴南高鐵廣西段龍江雙線特大橋鋪軌作業現場(無人機照片)。

  採訪中,我無意聽到了環江縣當地群眾傳唱的一首山歌《行路難》,其中一句是“盤古開天沒開路,勒民雜心連歐機。”(譯文:盤古開天不開路,庶民心苦又慪氣。)在貴南高鐵建設的整個過程中,每次去採訪,我都會聽到不同身份的人對這裡出行難的抱怨,但也會在他們的目光裏看到希望。因為隨着近幾年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加強,以及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工作的大力推進,他們的生活發生着改變,村裏通了水泥路,高速修到縣裏面,曾經的“行路難”已漸漸不再難,他們相信,高鐵開通後,他們的生活一定會更好。

  高鐵開通的當天,作為前線報道組的一員,我有幸得以跟車拍攝。當列車穿過一個個隧道,奔向沿線的站點時,透過車窗,我驚訝地發現,沿線主要路段和車站周邊,站滿了圍觀群眾,男男女女,老老少少。

  8月31日,當首趟貴南高鐵列車開進廣西都安站時,車站旁早已擠滿了等候的群眾(手機拍攝)。

  曾經跟環江縣的一名幹部閒聊,她説,高鐵過境環江縣的時間也就不到10分鐘,但為了這10分鐘,這裡的群眾等了上千年。

  是的,他們期盼已久的高鐵列車終於來了!

  作為一名攝影記者,全程見證着這條高鐵從無到有,從破土到建成通車,其中的酸甜苦辣、淚水和感動無法完全用語言來表達,因為當你經歷過了,就會感受到這個國家和這個時代的偉大!

  8月31日,貴南高鐵全線開通運營。坐在動車上的記者不禁回想起數年來所見證的有關這條高鐵大動脈的點點滴滴。

  當復興號駛入貴南高鐵九萬大山一號隧道時,記者掐了一下表,最終秒錶顯示動車組通過這座全線最長的17公里隧道總用時4分52秒左右。雖然因接近荔波站動車降速,但這通過速度依然令人震驚。然而,2022年3月24日,九萬大山一號隧道貫通的那天,記者乘車在錯綜複雜的各種橫洞、導洞、主洞中反復穿行,整整用了1個多小時才從隧道一頭到了另一頭。那天記者問過當地一位老人,如果從山這邊的貴州省荔波縣撈村翻山到對面的廣西去需要多長時間,老人告訴記者:“這裡沒有路……”

  2021年12月5日,工作人員在九萬大山一號隧道平行導洞內調試設備。

  這是2021年3月24日拍攝的九萬大山一號隧道出口(無人機照片)。

  坐在列車上看著窗邊飛馳的景色,不時有熟悉的場景掠過眼前,如同看見自己已長大的孩子般的親切感涌上心頭——桐子園特大橋就是其中之一。

  桐子園雙線特大橋全長約586米,位於貴州省貴定縣郊外的一個大峽谷處,其3號橋墩高100.5米,為貴南高鐵貴州段最高的橋墩。記者見證了這座大橋從澆築墩基到封頂,直至最後合龍,每一個關鍵節點都做出了報道。在貴南高鐵開始進行聯調聯試時,當站在大橋旁邊山頭上看著藍色的復興號飛馳過藍色的大橋,除了瘋狂按動快門其餘都不能表達記者激動的內心起伏。

  試驗動車組經過位於貴州省貴定縣的貴南高鐵桐子園特大橋(2023年8月4日攝)。

  如果桐子園特大橋是現代科技的新生兒,那位於貴州省獨山縣的蒙家橋就是歷經滄桑的老者。這位建於清代光緒年間的“老者”距今已經140多年歷史。百年來它一直孤單地連通着銀坡河兩岸,時至今日仍然有當地百姓從它身上走過。孤獨的守護直到貴南高鐵銀坡河特大橋的建設。記者前後共七八次來到銀坡河邊,既是因為報道銀坡河特大橋的各種建設節點,亦是被蒙家橋的古樸所吸引。兩座年紀相差140多年的“忘年交”就那樣靜靜矗立在銀坡河邊,他們有着共同的任務——讓山裏的人們更方便地走出大山。星空下、夕陽裏,記者為這兩位“忘年交”拍下了不少照片,青石與鋼鐵、古老與現代在這裡交相輝映、熠熠生輝。

  2023年 8月31日,一列動車組在晨曦中經過位於貴州省獨山縣郊外的貴南高鐵銀坡河特大橋(無人機照片)。

  位於貴州省獨山縣的貴南高鐵銀坡河特大橋和建於清光緒年間的古橋蒙家橋沐浴在朝陽中(2021年4月1日攝)。

  2021年6月6日拍攝的星空下的銀坡河特大橋和蒙家橋。

  當從貴陽站出發的動車組緩緩駛入荔波站,時間僅僅過去了57分鐘。然而記者還清晰地記得十多年前剛從大學畢業來到貴州參加工作時,從貴陽乘車去荔波採訪所需要的時間是整整一個白天。那時候常用“從天黑走到天黑”來形容去荔波所需的時間,意思是從貴陽出發時天還沒亮,到荔波時天基本上快黑了。

  崇山峻嶺、深谷茂林……在喀斯特地貌發育旺盛的貴州南部,千百年來交通是那樣的落後,當地群眾盼望發展的期待是那樣強烈,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就是——出山!貴南高鐵開通運營後,山不再高,海不再遠,山海咫尺間,黔桂一線牽。作為這個偉大時代的記錄者,有幸能見證這一場時速350公里的喀斯特飛馳,又何嘗不是一種莫大的幸福呢? 

策劃:蘭紅光

  統籌:費茂華、周大慶、劉金海

記者:曹祎銘 劉續

  編輯:張善臣、周大慶、盧燁、蔡湘鑫

[責任編輯:黃勇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