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新風潤鄉間
——貴州持續深入推進移風易俗成果斐然
“沒有隆重的儀式,沒有貴重的禮物,兒孫繞膝話家常,就是最大的幸福!”提起剛過去的90歲生日,鳳岡縣鳳嶺街道文峰社區的安南山老人喜笑顏開。
若是在以前,老人的壽宴可要好好操辦一番,按照老規矩,12個菜品的宴席要擺上百桌,高檔煙酒更是少不了,講究的人家除了請人吹嗩吶、打民間樂器,還要搭戲&唱大戲……完整辦下來至少需要花費4萬多元。
而在生日當天,安南山老人卻做出了一個讓鄰居們“詫異”的決定,他用毛筆寫下“一概免禮”四個大字貼在自家門口,並將大壽宴改為小聚餐,僅邀請了至親參加。
“不是出不起錢,而是太折騰。過去舊習俗認為老人過90歲生日要風風光光大擺壽宴,老人才有面子。可是這麼做就鋪張浪費了,給隨禮的親朋好友增加了經濟負擔。”老人説,孝順並不在於辦一場“體面”的壽宴,更多的是平時的關心和照顧。
“請客不收禮、節儉辦宴席”在鳳岡縣蔚然成風的背後,是貴州紮實推動移風易俗的斐然成果。
求治之道,莫先於正風俗。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文明鄉風,移風易俗是關鍵。推進移風易俗,成為農民普遍關注的現實問題,也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題中之義。
近年來,貴州深入實施“推進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專項行動,持續開展濫辦酒席、高價彩禮、人情攀比、厚葬薄養等移風易俗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同時,推動形成向上向善、生動活潑的良好社會環境。
如何推動移風易俗、文明新風在廣袤農村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全省各地量體裁衣,着力創新宣傳教育方式,讓文明新風尚的種子播撒到千家萬戶。
湄潭縣以“紅白理事會”全覆蓋為抓手,實施“車不過十、禮不過百”(婚慶車、送葬車不超十輛,隨禮不超百元),將約束農村婚喪事大操大辦、高額彩禮、酒席鋪張浪費等不良風氣寫入紅白理事會章程。同時,開設“濫辦酒席曝光&”,農村濫辦酒席、低俗婚鬧等陳規陋習明顯減少。
雷山縣“合約食堂”,以服務群眾、引樹新風、微利經營為原則,幫助群眾平價採購新鮮食材,制定不同價位的菜譜,提供紅白喜事宴席服務,引導搬遷群眾節儉辦酒,切實解決在縣城酒店辦酒費用高昂、回村辦酒不方便等難題。
貴陽市烏當區以全區16個村為試點,將遵守村規民約等內容納入積分管理制度,實行“紅黑榜”管理和積分量化考評。大力開展“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其他不辦”為主題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活動,營造了風清氣正的社會新風尚。
黨員幹部的示範表率、制度機制的強化約束、宣傳方式的創新引領……通過落到實處的“硬舉措”,浸潤人心的“軟手段”,文明的種子日益植根到每個人的心田,成為人們的自覺行為準則和基本價值取向。
“有了村規民約的約束,村裏濫辦酒席的現象少了,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已逐步深入人心,村裏的風氣越來越好。”黔西市谷裏鎮自治村村民宋興説:“以前,一年吃酒花銷給家裏帶來不小負擔,現在倡導紅白喜事簡辦、其他不辦,大家都非常支持。”
如今,貴州各縣(市、區)已制定婚喪移風易俗具體方案,90%的村(居)已建立紅白理事會並將移風易俗相關要求寫入村規民約,一項項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務實舉措,匯聚起了全民參與的社會正能量,讓文明新風變得更有品行、溫度與活力。
十里不同風,&&不同俗。培育和涵養文明鄉風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朝功成,推進移風易俗、助力鄉村振興,需要持之以恒、久久為功。下一步,貴州將持續深入推進移風易俗,讓文明新風吹到每個村寨,滋潤群眾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