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生態“富竹”帶來生活富足-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資訊展播>>正文

赤水:生態“富竹”帶來生活富足

2023-07-10 17:38:08  來源:遵義日報

  盛夏時節,淩晨五點,在“中國竹都”赤水市大同鎮天橋紅托竹蓀基地,基地管理員陳啟國正帶領工人們穿梭在竹林中採摘即將“開花”的“竹蓀蛋”。再過幾個小時,這些“竹蓀蛋”就將破殼而出,變成白生生的竹蓀,銷往全國各地。這是赤水市不斷調整産業結構,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真實寫照。

  近年來,赤水市按照省委和遵義市委對林下經濟發展的係列部署和安排,加快推進林下經濟高品質發展,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走出了一條“産業生態化、生態産業化”融合發展新路子。

  長期以來,勤勞智慧的赤水人民結合當地的地理、氣候等優勢,充分利用豐富的林業資源和竹林資源,種植食用菌、鐵皮石斛,發展林下養殖,推動該市林下産業蓬勃發展。

  綠色發展農村宜居宜業

  赤水地處黔邊、緊鄰川渝,是丹霞世界自然遺産地、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也是全國首批“十大竹鄉”和“中國竹都”培育試點單位,林地面積約224萬畝,森林覆蓋率82.51%,居全省第一,氣候以高溫高濕為主,為發展林下經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一棵竹子富了一方百姓。赤水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立足資源稟賦,緊緊圍繞“竹”字做文章,以132.8萬畝竹林為基礎,通過筍用林培育、國儲林建設等多渠道強化筍用林基地建設,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發展。

  目前,赤水市年可採伐楠竹1500萬株、雜竹100萬噸;已完成筍用林培育面積56.0萬畝,年産竹筍12萬噸以上,産值5億元;發展各類竹加工企業300余家,開發竹下遊産品300余個,産品遠銷日本、韓國等17個國家和地區。

  小竹子聯通大産業,赤水市通過一棵綠竹聯通了一二三産業,形成了“山上栽竹、石上種藥、林下養雞、水中養魚”的立體生態農業體係。

  因竹而美,萬畝竹海吸引了不少遊客來到赤水旅遊,竹産業帶動了旅遊産業的發展。

  藏身竹海的赤水匠廬·雅路古是一個新建的洞穴酒店,吸納了周邊24位村民就近就業。黎思秀就是其中一位,實現就近就業的她,還能照顧家裏的三個小孩,讓她家的幸福感得到很大的提升。

  赤水市還搶抓雙碳新機遇,率先啟動竹林碳匯開發,創新探索轉換路徑。2022年,成立貴州省首個森林碳匯管理局,成功發行全省首張竹林碳票——赤水丹青碳票,率先在全省獲批首筆4.5億元竹林碳匯産業類貸款。

  科學規劃農業高質高效

  産業要壯大,必須實施規模化。赤水市推行林下經濟與資源稟賦相結合、與農業現代化發展相結合、與鄉鎮特色優勢相結合的“三結合”發展思路,充分發揮林下資源優勢,推動林下經濟規模化、産業化、集約化發展,林地利用率和林業綜合效益不斷提高。

  坡度較緩、地勢較平的林地種植食用菌,石多地少的林地種植石斛,坡度較陡的地方發展林下養殖……赤水市因地制宜、因地施策,充分利用資源大力發展“林藥”“林禽”“林菌”等産業,取得了良好成效。

  科技賦能,赤水市人民政府與貴州省農業科學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推動農業産業科學發展。在林下經濟産業發展中,從産業規劃、選良育種,到技術把關,省農科院給予全程指導。

  根據科學規劃,赤水市在海拔700米以上的林地重點發展黃精、重樓等中藥材,海拔700米以下的林地種植林下竹蓀、大球蓋菇、羊肚菌和適度放養林下烏骨雞,實現林下經濟科學化、標準化發展,形成了“上中下、短中長”的發展格局。

  赤水市還通過現場觀摩會、學習會、技術培訓等多種形式,推廣先進實用技術和不同發展模式,以點帶面,縱深推進,帶動全市林下經濟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發展。

  天橋村村民陳啟國學會紅托竹蓀種植技術後,當上了基地管理員,從産業工人變成了技術工人。陳啟國説:“一般問題我都知道怎麼解決,如果以後自己要種植紅托竹蓀,心裏也更有底氣了。”

  即使有了科技的加持,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讓農民心裏還是有所顧忌。為了讓農民無後顧之憂,在發展林下經濟中,赤水市採取“投保+”模式向保險公司投保,有力提高了經營主體林下種植、養殖、採集的保障能力,讓農業更有保障,讓農民更有底氣。

  結合鄉鎮地理條件,赤水市重點打造“一鄉(鎮)一品”産業,因地制宜實施“十百千萬”工程。如今,10萬畝金釵石斛、100萬畝商品竹林培育、1000萬羽烏骨雞、萬畝生態冷水魚農業工程正在如火如荼開展,形成了“山上種竹、林下養雞、石上種藥、竹水養魚”的山地立體生態體係,走出了一條“産業生態化、生態産業化”的特色産業發展之路。

  協同發展農民富裕富足

  “石上開花”是赤水市一道特別且亮麗的風景。在赤水市旺隆鎮紅花村金釵石斛示范基地,綠蔭下的石頭上開滿了紫白相間的金釵石斛花,村民們正在石頭上採收石斛花。

  陽光透過樹葉散射在紅花村村民馬廷雲的身上,他一邊將採摘的石斛花輕輕握在手心,一邊笑著説:“以前沒有想到樹下的石旮旯還能種石斛,更沒想到的是種出來的石斛還這麼受市場歡迎。”

  今年,馬廷雲種植了20畝金釵石斛,預計能收入20多萬元。

  為了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紅花村石斛種植大戶袁圖會建立了電商平臺,他家種植了200多畝金釵石斛,實現了線上線下同步銷售。他説:“林下種植中藥材産值高,我每年賣金釵石斛花和鮮條,毛收入近200萬元。”

  高溫高濕的自然環境特別受金釵石斛的喜愛,赤水市充分利用林下閒散的荒山荒地,結合金釵石斛喜陰喜濕和喜歡生長在丹霞石上的特性,創新採取林下自然栽培和壘石栽培方式,形成林藥互生良性生長模式,孕育了品質上乘的金釵石斛,深受市場歡迎。

  赤水市通過“國有平臺公司+合作社+農戶”“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在13個鄉鎮建成金釵石斛生産基地近10萬畝,佔國內金釵石斛種植面積的90%以上,年可産鮮條約6000噸、鮮花1000噸,佔全國金釵石斛種植面積和産量的90%以上。

  延伸産業鏈,提升附加值,推動一二三産業協同發展。赤水市培育石斛加工省級林業龍頭企業3家,創新開發金釵石斛切片、面膜、牙膏、香皂等15個係列40余個産品,大大提升了石斛的産品附加值。

  在紅花村金釵石斛基地,不少遊客拍照打卡,這裏不僅僅是産業基地,如今已變成了旅遊基地。

  赤水市充分利用竹林、桫欏、丹霞地貌等豐富的自然資源,圍繞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世界遺産地等名片,大力發展全域生態旅遊,共打造景區景點40個,成功創建遵義首個5A景區。2022年,該市旅遊綜合收入達100億元以上。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赤水以綠色為底色,繪就了景美、業興、民富的鄉村振興新藍圖。(記者 涂林念)

[責任編輯:吳雨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