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長江篇)春風又綠烏江岸——貴州鐵腕治污守護長江水道觀察-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長江篇)春風又綠烏江岸——貴州鐵腕治污守護長江水道觀察

2023-07-02 10:34:10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貴陽7月1日電題:春風又綠烏江岸——貴州鐵腕治污守護長江水道觀察

  新華社記者駱飛、吳簫劍

  烏江,發源於烏蒙山東麓,奔騰於貴州喀斯特群山之間,一路蜿蜒向北匯入長江。

地處烏江源頭水域的貴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鄉化屋村風光(5月3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作為長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烏江流域覆蓋了貴州8個市(州)、52個縣(市、區),承載了全省一半以上的人口和經濟總量,也被稱為貴州省的“母親河”。然而,沿岸城市因烏江而興,但粗放的發展卻讓烏江一度成為“污江”。

  春風又綠烏江岸。近些年,貴州推進鐵腕治污,系統改善烏江生態環境,努力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

  鐵腕治污守護“母親河”

  在貴州遵義市播州區烏江鎮,一處名叫“烏江34號泉眼”的地方清流潺潺,這是當年工作人員對該區域進行水文地質普查時標注的。

  很難想象,10多年前,這裡是烏江污染最嚴重的地方。調查發現,污染源在上游不遠的一處磷化工基地。由於防滲處理不到位,該基地堆放的磷石膏廢渣形成的污水滲透進地下,與地下水匯合後進入烏江。

  治污,刻不容緩。

  隨後,貴州採取一系列措施,重點關停一批技術落後、開採率低的中小型磷礦廠;積極推進“以渣定産”,倒逼磷化工企業改善生産技術,提升磷石膏使用效率……

地處烏江源頭水域的貴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鄉化屋村風光(5月3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貴州省生態環境廳從事環境監察的工作人員介紹,鐵腕治污之下,短期內的確影響了一大批磷化工企業的生存,但從長遠看卻換來了烏江流域生態與經濟的協同發展。

  “十三五”期間,因産業准入政策等原因,貴州不予審批烏江流域建設項目220多個,還依法查處烏江流域環境違法案件1400多件。

  如今,烏江總磷濃度大幅下降,幹流水質已全面達到Ⅱ類標準。沿岸的人們時常感慨,碧波蕩漾的“母親河”又回來了。

  “退捕上岸”探尋多元發展之路

  貴州省黔西市化屋村地處烏江源頭水域,是一個苗族聚居的村寨。世代居住於此的“歪梳苗”逐水而居,之前絕大多數都是漁民。

  如今,“退捕上岸”的他們在政府支持下探尋多元發展之路。年過六旬的尤榮利上岸後賣掉了漁船,轉而買了遊船,加入了村裏成立的黔西市畫廊航務有限公司,吃上了“旅游飯”。

  在他的記憶中,20世紀90年代,木制漁船絡繹不絕。捕魚的收入維持着村民的生活,但捕魚也對水域環境帶來了影響。“捕魚、網箱養魚多了,水質明顯變差了,熱天還經常聞到臭味。”尤榮利説。

這是貴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鄉化屋村沿岸的露營基地(5月3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2017年,貴州在烏江全域啟動取締網箱養殖工作。為此,貴州累計投入6億元全面拆除烏江流域養殖網箱,烏江水質持續改善。

  這些年,貴州積極引導退捕的漁民發展特色種植、畜牧養殖等産業,幫助他們實現多元發展。

  2020年初,陳紹傑正式退捕上岸。這個生活在貴州思南縣高原村的漁民,如今變身為一名山區“羊倌”。

  上岸後,陳紹傑拿着政府給予的7.7萬餘元一次性補償金開始養羊。陳紹傑説,政府還派畜牧站工作人員來指導,幫助加強病疫防控。

  黔西市新仁苗族鄉黨委副書記許蕾&&,要持續做好烏江流域生態保護工作,讓群眾共享美麗烏江的“生態紅利”。

  打造“西電東送”水上能源基地

  作為我國“西電東送”的主力省,加強烏江流域梯級水電站開發,一直是貴州打造“西電東送”水上能源基地的重點工作。

  這些年,貴州已完成了烏江幹流水電梯級開發任務,總裝機容量800余萬千瓦,是我國十大水電基地之一。

這是貴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鄉化屋村沿岸的露營基地(5月3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記者了解到,貴州在修建水利設施的過程中,水利人既要攻克岩溶地貌施工中的技術難題,也努力做好水電站庫區及周邊生態保護。

  沙沱水電站是“西電東送”第二批開工項目之一,電站總裝機容量1120MW。沙沱發電廠黨委書記潘劍説,這些年,做好庫區生態保護是電站發展的重點,包括加強庫區水環境監測,周邊環境生態建設等,積極助力烏江流域生態保護。

  貴州省能源局相關負責人&&,今後,貴州將依託烏江、南盤江、北盤江等水能富集的河流,建設可再生能源綜合基地,推動綠色能源開發利用。

[責任編輯:黃勇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