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市安寧區銀灘路街道農大社區堅持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積極探索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的有效途徑,引領高校青年在參與基層矛盾排查化解中實現錘煉成長與社會服務的有機統一,打造了“五彩青春”地校共治機制,為基層社會治理注入強勁的生機活力。
“紅色先鋒”強化黨建引領作用,打牢服務居民“主陣地”。通過與高校黨組織聯建共建,充分整合各院係資源,梳理“資源清單”15條,徵集“需求清單”12條,達成“項目清單”5項。組織“雙報到”黨員和大學生志願者積極參與社區治理,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100余個,常態化為轄區特殊群體提供情感關懷、幫辦代辦等服務。通過志願激勵實體化建設,對積極熱心、表現突出的黨員標杆和青年團體,通過積分兌換和宣傳報道,提升其參與度、成就感和歸屬感。
“黃色民生”拓展志願服務項目,構建互助服務“橋頭堡”。搭建社區“大黨委”平台,開展“微心願認領”“公益服務一小時”等志願服務,256名大學生志願者組建環境衞生整治、法律援助、愛心家教等志願服務團隊16個,開展 “關愛空巢老人”“助殘扶困”等公益服務100余次,整改老舊樓院架空線纜、樓道雜物堆放、水網管線破損等問題200余件。建立重點群體“1+1+1”志願服務機制,即由1名社區工作者、1名黨員志願者和1名青年志願者組成幫扶隊伍,為轄區特殊群體開展上門幫扶。通過開展“民情面對面”活動,徵集轄區居民的需求,先後解決了雙職工家庭暑假學生“看護難”、為老年人&&義診進小區等民生問題12件。通過“訪民問暖”,解決轄區居民供暖問題150件。
“藍色平安”維護法制安全穩定,激活源頭防範“前哨崗”。將2094戶居民及21000余名大學生信息劃分為4個家屬區網格和1個專屬網格,分樓棟、分單元進行登記,摸排每一戶的情況。堅持把“楓橋經驗”貫穿於平安法治建設的治理實踐,線下組建由5名專職網格員+25名輔助網格員組成的5支群防群治隊,線上以“小蘭幫辦”平台為信息支撐,今年以來,收集辦結網格內各類公眾訴求822件,解決12345民情熱線、網民留言等訴求12件,及時辦結率100%。
“綠色生態”打造安居樂業環境,鞏固民事民議“壓艙石”。在學校及家屬院設置青年志願服務站,向居民和師生開展創建文明城市宣傳,開展環境衞生清掃,高校師生志願者共同參與環境衞生維護16次。樓院長帶領大學生主動徵集居民群眾環境衞生訴求218條,召開“小區環境治理”專題協商議事會,協調物業及時解決,有效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完成了16棟家屬樓主體改造、外墻保溫等改造,過程中共徵集居民調查問卷872份,組織召開居民議事協商會2次,召開學校及相關單位座談會3次,讓改造工作成為和民心、順民意的民生工程。
“紫色文化”激活文體活動創新,吹響青春聯動“衝鋒號”。聯合組建聲樂、舞蹈、書畫等文體團隊,邀請高校教師、大學生社團到社區舉辦國學文化、健康養生等知識講座。組織社區與轄區高校院所黨組織聯合舉辦書畫展、手工製作、球類比賽等活動21次,有效搭建起社校溝通交流平台,增進了鄰里感情交流。將“清廉社區”建設納入黨建引領基層城市基層治理的工作思路,圍繞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以“青年·清廉”為主題,通過“我來講清廉故事”“我眼中的清廉”“讀書思廉”等清廉主題活動,將“清廉”種子深植青年人心中,讓“清廉文化”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貼近居民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