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用溫情打造品質之城
2022-12-22 09:26:06 來源: 甘肅日報
圖集

    原標題:武都:用溫情打造品質之城

  白龍江濕地白鷺成群。

  武都城市風貌。(本文圖片均為資料圖,由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冉創昌提供)

  一座城的發展,關乎一城人的幸福。在隴南市武都區,市民群眾的幸福感有着清晰的呈現:城市大了,樓房新了,夜景靚了,道路寬了,公園多了……

  近年來,武都區按照“水系五城、綠滿兩岸”的城市空間布局,全力做大城市規模,做美城市環境,做旺城市人氣,做優城市品位,城市建設得到持續快速發展,一座環境美、功能強、生態好、民生優的宜居宜業城市款款而來。

  “智慧停車位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便利。”簡單的話語,市民趙志強道出了武都城市建設的喜人變化。

  武都區土地資源緊缺,發展空間有限,以致公共停車場的停車泊位與城市的汽車保有量極不匹配,特別是中心城區、旅游景點等地“停車難”問題尤為突出,“開車十分鐘,停車半小時”,一度困擾着武都群眾。

  武都城區智慧停車項目於2021年3月1日正式投入運營,首批投入的共有20個停車場、895個停車泊位。這項惠民工程,通過智能引導、信息發布、停車導航、無感支付等方式,緩解了停車難問題。

  為進一步提升城市品質及管理服務水平,武都區加強頂層設計,運用大數據管理系統,搭建信息共享、部門聯動、綜合管理的共享共治體系,以更宏觀的思維、更高的視角破解城市停車難題。

  如今,不論是在出行之前、出行途中或到達目的地,市民可以隨時通過公眾號、小程序等掌握位置狀況和交通狀況信息,出行更加輕鬆、便捷。

  停車“小設施”折射出城建“硬道理”——城市建設和管理,就應處處以人民需要為出發點,在細微處見功夫、見情懷。

  武都區是這樣謀劃的,也是這樣實施的。區黨委、政府在城建工作上不斷更新理念,下足繡花功夫,持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完善公共服務,以見微知著的精神搞好空間治理,“織”就更溫馨亮麗的城市空間。

  “圍墻沒有了,整個城市給人一種親近自然的感覺,滿眼都是綠色,瞬間心情都好了!”市民劉倩見證着周邊環境的變化。

  這幾年,武都區大力“拆圍透綠”,拓展打通了公共空間,讓視覺更通透,不僅優化了生態宜居環境,更破解了城區綠地空間有限的難題。“城市裏圍墻、圍欄消失了,那些冰冷且危險的鐵尖尖、硬桿桿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遍地的鮮花和綠色。”劉倩滿意地説。

  滿園美麗已是觸手可及!

  不僅如此,武都區還注重“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以城區沿江道路為美化、亮化重點,優化綠地布局結構,着力打造人居環境優良、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的城市面貌,讓天際線、山脊線、水岸線相得益彰。

  據介紹,武都區已建設完成“512”主題紀念園、濱江公園、濕地公園、重要景觀帶,“在公園中建設城市”的思想脈絡愈加清晰。同時,實施了夜景燈光修復及提升改造,打造白龍江廊橋、錦鯉橋等新地標,為生態宜居城市寫下了生動注腳。

  讓大地染綠、讓森林進城、讓美景入目……武都區擦亮“綠色招牌”,“城中有園、園中有林、林中有景”的山水生態園林化城市目標由藍圖逐步變為現實。

  值得一提的是,武都區把改善環境與長效管理相結合作為城市蝶變升級的“關鍵一招”,堅持通過管理將建設成果轉化為天更藍、地更綠、環境更優美、人民群眾生活更幸福實實在在的“福利”。

  就在今年,武都着重開展各類專項行動,重點對亂設亂搭、亂修亂建、亂擺亂放、佔道經營等影響市容市貌的行為進行了集中清理;強化城市維護管理,採取分片包乾、定崗定責的辦法,打破8小時巡查制,設立群眾熱線,使市政問題第一時間得到及時解決;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先後&&了《城區集中供熱管理辦法》《公廁管理辦法》等規範性文件,建立了城市網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形成了綜合執法、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城市管理水平得到明顯提升。

  人有人品,城有“城品”。如何讓這個城市更有善意、更有溫度,更有激情、更具活力,是一個必須“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命題。

  武都區委書記肖慶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將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讓人民群眾過上更有品質的生活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高起點做好城市規劃,高標準建設管理城市,高速度聚集城市人口,奮力建設美麗幸福新武都。”

  內外兼修,久久為功,打造品質之城,武都區步履鏗鏘!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周玉蘭 陳多 李永萍

責任編輯: 王小華
010070160010000000000000011110541129225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