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12月17日電 題:甘肅天水:巾幗調解隊助力社區化解糾紛
新華社記者王紫軒
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天河社區有一群特殊的“娘子軍”,她們穿梭在大街小巷,憑着對民情社情的熟悉和一顆熱心,把家長裏短的煩心事化解在“萌芽”中。隨着一樁樁事件被解決,居民們的心靠得更近了。
天河社區位於麥積區老城區,老年人多、下崗人員多,矛盾糾紛多發。2018年,天河社區在當地政法委、婦聯等單位的支持下成立巾幗調解隊,借助女性細緻、耐心、善於溝通的特點,探索矛盾多元化解新方式。

天河社區巾幗調解隊正在進行矛盾糾紛調解。(受訪單位供圖)
“我們是公益調解隊,13個隊員裏除了婦聯幹部、社區婦女主任、女法官外,其他大多是社區的熱心人。”巾幗調解隊隊長劉菁説,鄰里、家庭矛盾往往當局者迷,調解隊員既是局外人,又是自己人,容易理解、把握對方的思維習慣,幫助當事雙方尋求最優解。
去年,社區一位老人的子女們因陪護問題出現矛盾,各執己見,吵得不可開交。隊員們拉開他們“逐個擊破”,基於當地風俗習慣,從性別、能力大小、長幼順序、遺産分配等方面入手,最終以“子欲養而親不待”的親情孝道觀念化開各自心結,子女們沒了計較,老人也自此舒心安養。
“調解隊成立以來,我們一共化解矛盾糾紛38起。”談到秘訣,劉菁直指女性力量:“我們大多是40歲左右的女性,共情能力強,能捕捉到當事人細膩、微小的情感信息,引導對方敞開心扉。”

天河社區巾幗調解隊的隊員們正在交流討論。(受訪單位供圖)
天河社區黨委書記趙小玲告訴記者,為提升調解成功率,社區多次舉辦業務培訓和觀摩活動,隊員們也養成了請教律師、自學法律知識的習慣。
調解工作需付出大量精力,調解隊員們在奉獻的同時,也收穫了自己的價值。裴愛紅是一名家庭主婦,也是隊裏隨叫隨到的“熱心腸”。為了方便調解,經常顧不上做飯和吃飯。“調解是很有價值感、成就感的事,也讓我的生活態度更加豁達。”裴愛紅説。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拓寬基層各類群體有序參與基層治理渠道,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巾幗調解隊是群眾參與多元化解矛盾糾紛的嘗試,它能幫助社區更加和諧穩定。”麥積區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李東海説。
記者從當地了解到,近年來,天水市着力建設各類人民調解委員會、個人調解室、品牌調解委員會,人民調解員超過10萬人,累計排查化解各類矛盾糾紛超過15萬起,調解率達98%以上。(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