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實組織之基 凝聚先鋒之力——靜寧縣“成紀先鋒”黨建品牌迭代升級紀實
2022-12-22 09:27:53 來源: 甘肅日報
圖集

    原標題:夯實組織之基 凝聚先鋒之力——靜寧縣“成紀先鋒”黨建品牌迭代升級紀實   

    “成紀先鋒”,這個在靜寧紅色基因上成長了12年之久的地方黨建品牌,如今,正以迭代升級的新姿態,在這片紅色土地上結出越來越多的碩果,釋放更多更強的先鋒能量。

    擦亮品牌

    為鄉村振興賦能蓄力

    秋收冬藏,萬物漸漸斂去了鋒芒。而在靜寧縣界石鋪鎮智慧特色蔬菜産業示範園裏,辣椒、茄子、黃瓜、芹菜、蕓豆、西紅柿等五顏六色的蔬菜如沐春風、生機盎然。這個擁有百座日光溫棚和一座現代化育苗中心的産業示範園,既是靜寧縣蔬菜産業發展示範點之一,也是全縣産業鏈黨建聯盟建設的成功實踐。

    近年來,靜寧縣委立足持之以恒抓黨建形成的堅實基礎,準確把握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時代新需要,結合地方特色,研究制定了《靜寧縣推進基層黨建“夯基礎、促發展、強品牌”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推動政策、責任、工作“三落實”,資金、資源、人員“三到位”,計劃、措施、保障“三跟進”,着力把組織優勢轉化為推動發展的先鋒優勢,把黨建資源轉化為服務大局的不竭動力,力促“成紀先鋒”黨建品牌迭代升級,為建設綠色開放興業安寧幸福新靜寧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1998年,靜寧縣第一座大棚蔬菜在石鋪鎮李堡村破土而出。2010年前後,在“成紀先鋒”的引領下,這些蔬菜大棚為當地脫貧攻堅作出了很大貢獻。如今,走過了24年蔬菜種植歷程,靠菜而富的菜農們,不僅有着成熟的生産經驗和穩定的銷售渠道,而且把“成紀先鋒”黨建品牌做得越來越響。2021年以來,界石鋪鎮黨委在推動産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搶抓市縣發展産業鏈經濟的政策支持,東西協作單位與中央定點幫扶單位項目支撐的機遇,決定建設李堡村智慧特色蔬菜産業示範園,下一盤鄉村振興的大棋。

    萬事開頭難。在展開拆舊建新工作時,卻遭到了部分菜農的反對。群眾算了一筆賬:“原來的大棚再老舊,那也是屬於我們自己的。如果低價流轉出去再花高價承包回來,這一賣一買、一出一進的賬,明擺着不划算麼!”

    對此,鎮村兩級決定成立黨員先鋒隊和黨員示範崗,以黨員戶和村社幹部作為突破口,充分發揮先鋒模範的典型帶動作用。村包片領導、鎮武裝部部長朱琨給村民算了一筆明白大賬。“你看,菜農按照當年每畝300公斤小麥的市場價把地(每畝)流轉給村集體,再以每年每棚3500元的承包價從村集體手中承包過來種植,表面上每畝地獲得的流轉費只有720元左右,而承包費高了將近5倍,似乎吃了大虧。但原來一個老舊棚每年連本帶利也就賺個兩三萬元。而採用高新技術的設施蔬菜大棚,不僅工作環境好,而且水肥一體化的智慧化管理讓人省事很多,每年每棚僅純利潤就在三、四萬元之間。這個總賬一算,老百姓自然就明白了。”朱琨還説,鎮村許諾當地菜農對新棚有優先承租權,且每棚3500元的承包價遠低於5000元的對外價。就這樣,原計劃十天半個月才能解決的難題,在黨員先鋒隊的“明白賬”單裏,80多戶菜農僅幾天時間就歡歡喜喜點了頭。

    像這樣的先鋒服務隊和黨員示範崗,全縣目前共有333支和2319個。另有備案管理村(社區)黨組織書記342名,大學生村文書161名,調整充實第一書記和駐村幫扶工作隊隊員26人,且分類建立村黨組織書記和村幹部後備隊伍庫1405名……在“一村一隊、一社一崗”舉措的推行下,他們正以“富民先鋒”的角色介入到鄉村振興的各條戰線上。

    靜寧縣南部和中部是蘋果主産區,西北部鄉鎮由於地理條件限制發展較為遲滯。突破西北部發展困境,一直是歷屆黨委政府努力的方向,也是全縣抓黨建促振興的主攻點和衡量基層幹部幹事創業成效的評分點。近年來,以牛果勞三大産業為主導,五小雜糧等短平快致富項目,帶動南北山區農村産業發展,為均衡南北農村發展加分不少。而這一切,都離不開黨建工作對人才的培育、布局和對發展環境的正向營造。

    黨建聯盟

    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

    為了將各方面人才聚在産業鏈上,靜寧縣各級黨委認真落實縣委“歸雁工程”決策部署,按照人才類型細化出歸雁示範基地。以“引雁回巢”方式將全縣組織振興與人才振興結合起來,讓人才聚集在産業鏈上,讓資源匯流於發展之道上,成為集眾之智謀發展的生動實踐。

    在黨建聯盟先鋒之力的強勢帶動下,界石鋪鎮李堡村蔬菜加早酥梨産業近年來發展興旺,家家戶戶修了新房,絕大多數農戶還在縣城買了樓房,李堡村也成為了以産業為支撐的全縣村集體經濟收入最多的村。除本地菜農優先承包的52座大棚外,還引進了龍頭企業甘肅中穗農業和三家合作社外包大棚48座。百座大棚每年為村集體帶來40多萬元的收益,佔到村集體總收入的80%。這些錢,除部分支付給農民流轉費外,大部用於村級公益事業及園區日常運營。修補水毀村道和産業路、舉辦梨花節、慰問五保戶和困難大學生等一系列公益服務項目,提高了黨員在群眾中的威信,實現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同頻共振,這也是創建“成紀先鋒”黨建品牌的初心追求。

    産業擴張到哪、支部就建到哪、黨的工作就覆蓋到哪。全縣圍繞靜寧蘋果、平涼紅牛等6大産業鏈建設,&&“2+6”工作方案,啟動實施産業鏈黨建聯盟建設,依託各産業鏈鏈主、鏈上企業及各類經濟組織,強化鏈上黨員摸排,組建黨總支、黨支部、黨小組,以“黨建鏈”串起了“産業鏈”,從而充分發揮了黨建聯盟的組織優勢。通過整合鏈主和鏈上企業技術、資金、信息等資源,把黨建工作與産業鏈規劃、項目實施、服務保障等有效融合,促進了産業鏈各環節“需求”與“供給”高效對接。與此同時,圍繞果牛蔬等特色産業,以資源互補為基礎,以合作共贏為目標,整合組織、農科、發改、金融等部門力量,加大項目審批、用地保障、融資服務等方面的支持力度,&&22條扶持政策,解決發展困難。目前,黨建引領産業“連鄉成片、跨鎮成帶、集群成鏈”的格局,在靜寧大地上已初步形成。

    先鋒模範

    成為各行各業的標杆榜樣

    今天的靜寧大地,富民先鋒、服務先鋒、效能先鋒、教育先鋒、醫護先鋒等,已成為引領各行各業發展的榜樣。

    今年靜寧縣高考本科上線2304人,上線率達73.8%;一本上線1043人,上線率達33.4%,6名考生被北大、清華錄取。

    作為教育名縣,傳承弘揚“科學加五苦、創新爭一流”靜寧教育精神,並通過強化縣教育黨工委、教育局機關黨組、學校黨組織、黨員教師“四級聯動”機制,開展一名黨員結對一名骨幹教師、一名黨員骨幹教師幫帶一名青年教師、一名黨員教師幫扶一名學困生“三個一”活動,培育先進基層黨組織25個、優秀黨務工作者47名、優秀共産黨員72名,有效推動各類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靜寧縣榮獲“全省職業教育改革成效明顯縣”。

    貨運司機、快遞小哥、網紅達人……近年來,隨着新業態經濟的迅猛發展,一大批新就業群體走進人們視野,成為助力城鄉發展、服務人民生活的一支重要力量。為了引領好、服務好、關愛好這類群體,做好新業態新就業群體黨建工作,靜寧縣以“三找三育五孵化”措施為抓手,大力開展“定題破題”行動。縣委組織部劃撥35萬元黨費支持新業態新就業群體黨建工作,建成新業態新就業群體黨建創新實踐基地、勤蜂驛站、司機之家、戶外勞動者驛站等16處。堅持把“e網勤蜂”“勤蜂管家”“紅運勤蜂”黨建品牌作為“成紀先鋒”黨建子品牌打造,進一步拓展了“成紀先鋒”黨建品牌的內涵外延,並成立新業態新就業群體黨建聯盟,推行“黨委統一領導、部門集成服務”模式,收集新就業群體訴求,梳理“四張清單”86項,幫助解決新業態新就業群體各類“急難愁盼”問題62件,實現&&服務新就業群體“指尖上的零距離”,有效推動新就業群體融入先鋒隊伍。

    全縣的“服務先鋒”整合黨建、綜治、民政、消防等各類網格為“一張網”,建立了“城市社區+社區黨組織+網格黨小組+樓棟信息員”四位一體網格體系。將城市社區劃分為四級網格111個,配備專職網格員222名,確定樓棟信息員501名,建立信息收集、問題發現、任務分辦、協同處置、結果反饋工作機制,引導黨員幹部和居民積極參與城市更新行動,社區工作者在共駐共建、社會管理、服務居民中表率作用發揮明顯。

    “大管家”平台、“積分制”管理、“訂單式”説事、“紅黑榜”管理、“可視化”監管,這是靜寧縣八里鎮近年來在基層社會管理中創新開發“村民大管家”取得的成效,為構建平安鄉鎮提供了一套可資借鑒的模範樣本。

    八里鎮地處城郊接合部,流動人口多、人員結構複雜,成為城郊治理的痛點。加之近年來先後在鎮域內實施的引洮工程、330千伏輸電工程、城市第二生活垃圾填埋場、棚戶區改造等省市縣重大項目,涉及到“兩違”管控、徵地拆遷、搬墳起院、安置補償等突出矛盾,社會治理難度不斷升級。

    圍繞“無訟鄉村”創建,八里鎮建立村民説事制度,引導群眾“有困難找幹部,要上訪找支書”,通過黨組織表達利益訴求,維護合法權益。同時,着眼以更加有力有效途徑,破冰基層社會管理困局。鎮裏還開發了一款以互聯網為支撐,集信息化、可視化、實時化為一體的微信應用小程序——“八里鎮村民大管家”。這款可實現村民村務自治的智慧化管理平台,集八里黨建、紅黑榜、法律法規、便民服務、積分八里、村民説事、網格八里七大功能為一體。

    小山村黨支部書記王建剛,有着22年做基層幹部的經驗,是有目共睹的“攢勁”支書,也是排查解決基層群眾糾紛的能手。秋收季節,因平涼某電力公司在施工過程中跟群眾不打招呼就砍倒了即將成熟的玉米和蘋果樹,將電桿栽進村民耕地裏。此事被鬧上了“説事網”。接到問題後,村委班子開始火速解決這起侵害群眾利益的事件。王建剛説,雖然事情最終解決了,但其間的酸甜苦辣真是一言難盡。僅村民姚左朋家,他就跑了不下10遍,為其爭取賠償款9萬多元。一番道歉後大家終於氣消了。“所以説做基層幹部,不但要本事大,還要受得了委屈。”

    小山村自啟用“大管家”以來,不可思議地實現了“小事不出社、大事不出村、急事不過夜、矛盾不上交”。按照當地群眾的説法,自“大管家”上線後,老百姓話有地方説了,理有地方講了,苦有地方訴了,事有地方辦了,還能及時辦,辦出許多好事、實事,即使一些急事、難事,也都能得到解決。

    小山村的做法,成了平涼市基層社會治理作用發揮最好的典型案例,也是靜寧縣聚力打造“和諧型”社區黨組織的生動實踐,得到了各級領導的好評。

    靜寧縣還建立了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黨員志願者組織為主體,駐區單位列席,居民群眾廣泛參與的議事協商機制。常態化開展“百名社區黨員幹部&&千名黨員、走訪萬戶群眾”的“百千萬”民情大走訪活動,定期走訪居民、發放宣傳資料、收集民情民意,解決居民“急難愁盼”問題2000余件。強化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發揮,落實“四必四到四聯絡”“三知三清三掌握”措施,加強日常網格巡查,做到安全隱患、矛盾糾紛第一時間發現上報,問題第一時間處置解決,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確保“小事不出樓棟、大事不出社區”。

    世間萬事我爭先,跬步江山即寥廓。自靜寧縣實施“成紀先鋒”黨建品牌迭代升級以來,縣委不斷強化基層黨建工作理念、機制、措施和載體創新,“成紀先鋒”正以其綱舉目張的統領效應,為推動全縣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組織動能和榜樣力量。 (李娟淑)

責任編輯: 王小華
01007016001000000000000001111054112922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