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搬進新家園 過上新生活——定西市實施生態避險安置工程紀實

岷縣鐵關鎮生態避險搬遷安置點。 (圖片由定西市自然資源局提供)
初冬時節,走進定西市岷縣十里鎮鐵關安置點,寬闊的柏油路、整齊的樓房、配套完善的基礎設施,生活一派愜意。
“國慶節假期,兒子在新房子裏結了婚,這就叫‘雙喜臨門’。”搬遷戶王仲才和妻子朗荷花高興地説。王仲才一家原先住的地方叫折家山,是一座山脈衍生的獨山,兩邊臨崖,十幾戶人家僅有一條一米寬的山路蜿蜒曲折地連通着村莊與外界。“從山上搬進新村,打雷下雨能睡安穩覺了。”王仲才説。
王仲才一家是定西市實施生態避險安置工程的受益者之一。定西市生態環境脆弱,地理條件複雜,地質災害高發易發,目前已查明地質災害隱患點1373處,居全省前列。今年,定西市啟動生態避險安置工程,全年計劃搬遷2722戶1.12萬人,使萬餘飽受地質災害困擾的群眾安下心來謀發展。
搬新家 圓了“安居夢”
“額頭屲”是漳縣武當鄉鄧家裏村景家門社的一座小山。山下住着14戶人家。“額頭屲”的後山上出現了一條幾厘米的裂縫,武當鄉將其列為地質隱患點。
今年6月12日凌晨,山上滾落的土塊和砸落的巨大響聲,驚醒了睡夢中的14戶人家。人們跑到後山,發現那條小裂縫已經變成了3米多寬的大裂縫。
武當鄉第一時間將14戶人家納入生態避險搬遷。在離“額頭屲”不遠的一處山灣&地上,安置點很快投工建設。
那一次山體崩塌,56歲的村民景付忠家裏的3間土坯房全部被滾落的山石損毀。如今景付忠一家人已經搬進新建的磚混結構安置房,院內有花園,室內有水衝式衞生間,各項設備一應俱全。
“我們一家享受到了政府的好政策。”景付忠感激地説。
在搬遷點配套設施建設工程中,他和其他搬遷群眾一起投工投勞,共建新家園。搬遷群眾心懷感恩,充滿了對更美好新生活的期待和信心。
穩得住 “樂業”有了依託
安居才能樂業。定西全市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共需搬遷1.69萬戶6.82萬人。定西市自然資源局局長史炬煒介紹,如何讓地質災害頻發地區的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是定西市委市政府需要解決的重點民生問題。
為強化組織保障,定西市各級黨委政府建立包抓機制,成立工作組,組建工作專班,落實跟蹤調度、約談提醒、履責考核、“四督十查”工作機制,分析研判形勢和困難、問題,明確時間節點和工作任務,形成了上下聯動、協同推進的工作局面。
秋冬交替,通渭縣王山社集中安置點處處歡聲笑語。新建的中式小院在五顏六色的山林映襯下,成了山間一道美麗風景。整齊規劃的安置房內客廳、廚房、衞生間、門窗等配套設施齊全,水、電、路、網絡、綠化、亮化等配套設施應有盡有。
“安置點上各類基礎設施配套齊全,生活生産都要比以前住的地方方便多了。”搬遷戶王榮説。
高峰鄉是安定區海拔最高的鄉鎮。從鄉政府緣山上行35公里,便到了貢馬村。
生態避險搬遷集中安置點如今成了貢馬村的新地標。
60歲的村民高海洋是搬遷戶中的一員。以前,老高一家6口人住在山腳下的3間土坯房裏,房子地基下沉,房屋潮濕。雖然他們一家人全部外出打工,可每逢雨季,在外務工的老高總是睡不踏實,擔心他家的房子。
今年,貢馬村生態避險搬遷集中安置點建成,23戶搬遷戶一起搬進新家。“從搬遷戶摸底排查,到搬遷點選址,再到搬遷戶入住,只用了短短四個月時間。”高峰鄉黨委書記李世福説。
土坯房換了四合院,廁所、羊圈一應俱全,老高用打工存下來的錢買了6隻羊,又拉着家人翻耕家裏閒置的6畝地,打算明年種植養殖一起發展,在家過幾年安穩日子。
能致富 日子更有奔頭
在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實施中,定西市各縣區集中力量開展調查摸底,精準識別搬遷對象,並根據搬遷群眾的訴求,制定了靈活多樣的安置方式和搬遷措施,確保搬遷對象精準、搬遷措施到位、搬遷群眾樂意。
南谷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是渭源縣重點打造的現代科技産業示範基地。南谷玫瑰園是示範園裏一處溫馨而浪漫的去處,種植卡羅拉、羅德斯、高原紅、艾莎等30多個鮮切玫瑰品種以及芍藥、非洲菊、滿天星、香水百合、小雛菊等12種草花品種。
一片花香中,生態避險搬遷戶包志軍搬進了南谷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內的集中安置點。
為了讓搬遷群眾“住得下、穩得住”,真正過上高質量生活,定西市在生態及地災避險搬遷工作中,提早制定工作方案,科學規劃安置區域,從財稅金融、用地保障、減免稅費、社會保障、産業扶持等7個方面&&了15條支持措施。
從資金扶持到費用減免,再到就業扶持、解決入學醫療等問題,定西市各級黨委政府和各部門各司其職、協同推進,最大程度上消除搬遷群眾後顧之憂,不僅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就業、能融入,還讓大家對生活有了更多期待,對未來有了更長遠的打算。
如今,包志軍和妻子都進了南谷玫瑰園務工:包志軍種植玫瑰,月收入3000元;妻子包裝花束,月收入2700元……對於這對年輕夫妻而言,香甜的生活,從此刻起步。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洪文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