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小燈籠映紅鄉村振興路

宮燈産業發展為莊浪群眾提供了就近務工的機會。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李順民
立冬時節,陽光明媚的午後,在莊浪縣水洛鎮宮燈産業園裏,制塑機飛速運轉,進料口紅色塑料顆粒被吸入機體內,生産成宮燈底盤,從出品流水線源源不斷地滑落出來。
“再也不用向外進購宮燈部件了。”看著制塑機生産宮燈底盤的情景,負責人宋小霞欣慰地説。
5年前,水洛鎮吊溝村婦女宋小霞,在莊浪縣水洛鎮扶持下,前往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學習掌握了宮燈生産技術,借助吊溝村閒置的房舍,建成了宮燈生産車間,開始發展宮燈産業。
宮燈産業剛起步時,車間只能從事簡單組裝生産。生産宮燈的底盤、流蘇穗子、鋼絲框架等全部構件都是從藁城區進購來的。“這樣的産業現狀存在産業鏈條短、生産成本高等短板。”宋小霞説,有時候受疫情影響運輸不便,生産部件極有可能斷供。
要把小燈籠打造成鄉村振興的大産業,就必須補齊短板,推進宮燈産業由單一的組裝生産升級為全鏈生産。莊浪縣組織專人前往石家莊市藁城區,考察了當地宮燈産業全鏈生産情況。
隨後,經過調研和市場分析,莊浪縣在工業集中區建成了莊浪縣宮燈産業園,扶持宮燈産業領辦人宋小霞入駐園區,在園區內投産了宮燈底盤生産線、宮燈鋼絲框架生産線、燈飾印染生産線。
“自從這些生産線投産後,生産宮燈的部件全部在園區裏可以生産出來,實現了部件本地自給。”在制塑機旁邊,宋小霞指着上料桶裏的紅色塑料顆粒,“這些塑料顆粒是廢舊農膜的初加工産品,用來生産宮燈底盤,為廢舊農膜再利用找到了新出路,形成了循環産業鏈。”
宮燈産業興起來,帶動群眾富起來。
“村裏辦起了宮燈廠,每月有了一筆收入,可以用來開支家裏的日常花銷,幫助家裏過好日子。”65歲的良邑鎮楊王村村民楊寶懷説,每天他到村裏的宮燈廠組裝宮燈框架,廠裏計件支付工資,他每個月能掙到1800元的工資。
莊浪縣宮燈産業園區生産的宮燈部件,不僅滿足了全縣宮燈生産的需求,而且每生産一盞宮燈可以節約成本0.5元錢。宋小霞説,照這樣計算,全縣每年生産宮燈1000萬盞,可以節約生産成本500萬元。
在宮燈産業園帶動下,莊浪縣9個鄉鎮建辦宮燈就業工廠24個。良邑鎮楊王村借助空置期間的果品分揀場地,辦起了宮燈就業工廠,從莊浪縣宮燈産業園區採購宮燈部件,吸納村裏的中老年人生産宮燈,既增加了中老年人的收入,又豐富了中老年人的生活。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一個新型産業在莊浪縣鄉村立穩腳跟、壯大規模,再從簡單的組裝模式發展為全鏈生産,不僅為附近群眾帶來增收致富的機會,更是當地推進鄉村振興的有益實踐。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洪文泉 通訊員 李順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