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2月1日電 題:這裡的“瑞梨”兆豐年
新華社記者王紫軒、范培珅、馬莎
除夕這天,魏至德家豐盛的年夜飯早早上了桌。一家人埋在熱氣裏聊着家常,幾大盤硬菜緩緩下肚。酒足飯飽,老魏狠嘬一口軟兒梨,清涼的果沙流轉齒尖,幾絲暖意涌上心頭。
“真甜。”老魏覺得自己像是掉進了夢裏。曾經無人賞識的小黑梨,竟讓日子越變越紅火。幾碟素菜草草了事的除夕夜,真的成為過去了嗎?
58歲的魏至德來自甘肅省蘭州市皋蘭縣什川鎮,這裡“居住”着近萬株上百歲的古梨樹。每年秋分,人們摘下酸澀的青果,碼在陰室裏自然冷凍糖化。待梨皮變黑,冰甜滋補的軟兒梨就做成了。
什川鎮的人們多以賣梨為生,但常年虧損的買賣卻一度加深了他們眉間的“川”字。首先,“其貌不揚”的軟兒梨只靠熟客消耗,市場有限;其次,傳統的儲存和運輸方法損耗大,賣梨如“打仗”;為搶抓熟客、盡快清倉,果農們競相壓價,一損俱損是常事。
眼看越來越多的鄉親改種蘋果和桃子,老魏犯了難。“咱們鎮上世代種梨,成片的古梨樹年年都會開花結果,真要為了生計斬斷這段‘梨緣’嗎?”他説。
“軟兒梨不光是特産,也是鮮活的文化遺産和鄉情紐帶。”什川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主任陳輔斌説,為解決果農困境,繼承發揚“梨文化”,當地從2011年起陸續成立76家新型農業合作社。歷經10年耕耘,軟兒梨踏上了“産銷一條龍”的農業快車道。
就這樣,老魏和全鎮超過一半的果農成了社員,他們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精耕梨園,加工、儲存、銷售一概交由社裏包攬。活兒少了,賣梨的年收益卻足足增加了2萬元,社員們盤起合作社的致富帳:
首先,經過專業篩選、加工和儲藏的軟兒梨好吃又新鮮,是農博會、展銷會的“常客”,銷量節節高。截至2021年底,全鎮的軟兒梨一改昔日萎靡景象,年均銷量突破5000噸,年均收益達2億元。
其次,有了真空袋、隔熱箱等現代包裝技術,梨子順利“出走”,銷往全國各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餐桌上也有了它黑亮的身影。
此外,梨汁、三炮&等新研發的“姊妹”産品也讓軟兒梨的銷路更活了,一年下來能有超過100萬元的紅利。
隨着規模和數量的提升,合作社還解決了農閒時的就業問題。每年的用工高峰期,各社用工日流量最高可達310人,日薪100元起底。
什川鎮長坡村村民魏周霞説,以前農閒時常常外出打工,春節難得回家。現在家門口就能賺外快,半年下來1萬多元輕鬆到手,過年富裕又團圓。
什川鎮的人們富起來了,自主設計和修建的二層小樓拔地而起。除夕之夜,一束束團圓的暖光從大小不一的窗戶裏透射出來,匯聚成山坳裏最美的顏色。窗戶裏,各式現代傢具泛着光暈,人們聚在一起,聊梨,聊未來。
“這些年,高質量發展的軟兒梨成了老鄉們的‘豐年大功臣’。我們將繼續開發相關的特色産品和旅游項目,緊抓梨鄉文化,推動鄉村振興。”陳輔斌説。
新年的煙花綻放天際,映亮老魏家新買的小轎車,映紅他的臉龐,原來美夢真的照進了現實。他舉起酒杯一飲而盡,眼前梨花漫天、梨果飄香;鄰里和睦、子孫滿堂……他預感,這些期盼很快就能實現。(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