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韭黃村”裏的鄉村治理密碼
2021-12-19 10:47:51 來源: 新華網
圖集

     新華網蘭州12月19日電(記者宋常青、任延昕)張惠民住在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的張家大坪村,這裡是遠近聞名的“韭黃村”。今天是村裏的韭黃開鐮豐收節,是一年一度的大日子。

     12月15日,在蘭州市西固區張家大坪村,農民搬運剛收割的韭黃。 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 攝

     幾天前,鄉親們已經商量好,今天第一個幫張惠民收割韭黃。幹完活休息時,圍着火堆喝會兒熱茶,是當地村民冬季勞作時的習慣。

     韭黃是韭菜經軟化栽培後變黃的産品。韭菜隔絕光線,完全在黑暗中生長,會變成黃色。在張惠民所在的中國西北地區,人們喜歡在冬至日前後吃一頓韭黃餡兒水餃。

     上午10點左右,十幾個身影三兩結伴地走近。大家在火堆旁聚成了圈,哈着氣,聊着天。

     12月15日,在蘭州市西固區張家大坪村,農民們在農田裏整理韭黃。 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 攝

     等到正午太陽高升,韭黃地裏的霜氣逐步退去。人群中喊出一句“開幹了”,大家拿着各式“傢伙什兒”,跨進張惠民的農田裏。

     伴着響亮的號子聲,一隊人拿草叉推開農田上覆着的厚厚麥草,另一隊在田壟上挖出一道道溝渠。村裏的“老把式”們將鐮刀插入溝渠間隆起的土堆,握住長柄向後拉拽,鵝黃的韭黃這才露了頭。戴着五色頭巾的婦女們緊隨其後,用繩子把韭黃紮好,碼放在一旁,等待通過電商銷往外地。

     張家大坪村已有40多年種植韭黃的歷史,並且依然延續着“麥草覆蓋”的傳統辦法。一年只收割一茬,這樣産出的韭黃香味獨特、鮮嫩可口,深受市場歡迎。

     “收韭黃可是每年冬天最大的工程。”張惠民説。用傳統的方式種植韭黃,需要在秋季最後一茬韭菜收割後,在地裏覆蓋上數十厘米厚的麥草。收割韭黃時,光清理麥草這一項工作,就需要十幾個青壯年一起協作。

     然而,就在幾年前,因為古法種植費時費力,村裏的青壯年又都去了附近城區務工,每年冬天到了收穫季,村裏連收割的人手都湊不夠,“韭黃村”傳統難續。

     “發展産業才能興鄉村,賺不到錢就更留不住人。”張家大坪村黨支部書記張惠鵬説。於是,他帶領村幹部,成立了韭黃種植專業合作社,為種植戶提供産、供、銷一條龍的服務,聘請農技專家,教村民如何防治韭黃病害、用藥用肥……

     在科學種植理念的帶動下,張家大坪村韭黃種植面積擴大到500多畝。種植規模大了,需要的人力更多了,單靠一家一戶的勞動力,根本沒有辦法收割。

     12月15日,在蘭州市西固區張家大坪村,農民們展示剛收割的韭黃。 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 攝

     為了調動更多人參與其中,村幹部和村民小組長們開始在日常的工作中“發力”。他們到農家炕頭、田間地頭與村民聊家常,幫大夥解決矛盾、拉近感情,同時,通過組織村民議事會議、合作社股東大會等形式,增強村民凝聚力和合作意識。

     “大家感情好了,勁兒往一處使。到了關鍵的時候,互幫互助就變成了默契。”張惠鵬説。

     現在,每年冬季的韭黃開鐮節成了張家大坪村最具儀式感的“社交盛會”,附近務工的年輕人都會專程返鄉。大家幫完東家幫西家,一直忙到春節前。

     韭黃種植不僅成為村裏鄉村振興的支柱産業,也在成為鄉村發展的助力。村民們的口袋鼓起來的同時,因為大量青壯年外出打工導致的村子空心化問題逐漸緩解,村民間互幫互助的美德,也在日益顯著地發揮作用。

     西固區區長毛玉鐸説,産業興旺和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傳統公序良俗的鞏固,讓鄉村治理更有成效。

     張惠民家中的第一畝地不到一個小時就收割完成了。他算了筆賬,家中的7畝地今年保底收入能超過20萬元。

     晚上,他招呼鄉親們去家裏吃韭黃餡兒水餃。大家圍坐在炕&上,聊起收成和家長裏短。蒸騰的熱氣裏,滿是熱絡的鄰里鄉情。

責任編輯: 王小華
010070160010000000000000011110541128175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