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洮供水二期骨幹工程通水回眸之一
2021-10-03 08:41:23 來源: 甘肅日報
圖集

    原標題:攻堅,“啃”下“硬骨頭” ——引洮供水二期骨幹工程通水回眸之一

    在引洮供水二期工程的隧洞中,全長10.4公里的總幹渠22號隧洞有4“最”:豎井最深、斜井最陡、涌水量最大、塌方最多,是整個工程建設中難度最大的“卡脖子”洞段。

    2020年10月17日,歷經5年的攻堅克難,這塊位於通渭縣華家嶺的“硬骨頭”終於被“啃”下,標誌着引洮供水二期工程總幹渠全線貫通。

    2021年9月28日,伴隨着引洮供水二期骨幹工程通水儀式的舉行,清凌凌的洮河水穿過22號隧洞,流向隴中旱垣。望著眼前的一切,以省水務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為代表的水利建設者們激動萬分,不禁想起了這背後的酸甜苦辣……

    放棄後的接續

    誰都沒想到,只有6544米的引洮供水二期總幹渠22號隧洞出口段這麼難打。

    2015年年底,率先中標的一家公司開始進場施工。可他們打了一陣子斜井就發現,這個不足1公里的出口段,雖然屬於硬度很高的花崗岩,但破碎嚴重、穩定性極差。爆破後,不易成形且易塌方。

    此外,地下水滲水嚴重,每天最大涌水量高達3888立方米。若不及時抽排,水位一天就能達到齊腰深。

    困難遠比想象中要大。經過反復抉擇,最終,他們選擇放棄,轉身離開。

    建設者們明白,工程還得繼續,要是這樣擱置下去,總幹渠全線貫通的目標就無法實現。

    新一輪的招標開始後,山東水利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挑起了這副重擔。

    為確保隧洞貫通,省水務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和山東水建公司決定,將出口段分作4個工作面來打。分別是1個豎井,2個斜井,還有1個出口工作面。

    要打這個豎井,就得從華家嶺山頂往下打,總深達300米,這在水利工程中極為少見。因為豎井超過100米,就不能採用傳統的水利施工方案,而是要創新手段,借用煤炭施工技藝。

    “如果不打這個豎井,按照傳統從頭到尾式的爆破掘進方式,工期可能要拖延5到6年。”山東水利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項目部常務副經理李文瑞説。公司引入遼寧東煤集團有限公司的煤礦專業施工隊伍,才打通了豎井。此外,出口段內的兩處斜井,坡度達22度,也是水利工程中少見的大坡度斜井。

    斜井之陡、豎井之深、涌水之大,可以説,22號隧洞出口段將水利工程中存在的問題遇了個遍。但更棘手的,還在後面。

    塌方下的行進

    為了最大程度確保施工安全,建設者們採用了“弱爆破、短進尺、強支護、勤量測、快封閉”的全斷面掘進技術。可時大時小的塌方,出現了13次。

    “最大的一次,處理了3個月。”李文瑞告訴記者,2019年4月22日,在3號斜井段,當施工隊打到華家嶺邵家溝大山溝道段時,沒想到,遇到了斷層。

    大塌方出現了。大量的水和泥,瞬間涌了出來。剛挖成形的隧洞,就這樣被毫不留情地“糊”住了40米。

    “正常情況下,一天用兩排炮,就能打通4米,10天時間就能穿越這40米。”李文瑞説。但被泥漿堵住後,前功盡棄,光是排水和清除淤泥,就花費了兩個月時間。施工隊有三個班,一個班7到8人,工人們就一直輪班堅守,艱難地向塌方處前進。

    等到了塌方處,真正的考驗才到來。施工隊需要用水玻璃等可以快速凝結的材料,對塌方段進行化學灌漿,不讓滑坡體流動。“平時是先打洞再進管,現在是先進管再打洞。”李文瑞介紹説,塌方段頂端使用的是特殊的管材——遇到泥漿可以穿進去的地質空心管。管子打好後,每清理50厘米,又採用一回全封閉的鋼拱架,加強支護。

    就這樣,前前後後用了3個多月時間,終於打通了這40米。

    同樣,2019年6月15日,2A號豎井段出現塌方,所有施工人員也是日夜奮戰,用兩個月的時間完成了疏通和加固。

    堅守中的奉獻

    一次次的塌方,一次次的成功修護,一次次的艱難掘進。施工人員與家人團聚的時間少了,洮河水流入隴中百姓家的日子近了。

    2019年4月那次最大的塌方出現時,李文瑞始終堅守在現場。可大家都不知道,當時他的母親生病正在住院。他匆匆趕回去看了兩回,又緊接着返回項目地繼續工作。

    “出門在外幹工程,對家人有太多的愧疚。但能夠通過自己的一點付出,讓家鄉老百姓早日吃上洮河水,想想也值了。”李文瑞説。

    2019年初,剛分配到這裡的“90後”小夥彭加勝,就遇到了4月的那次大塌方。擔任技術負責人的他,白天和施工人員溝通解決方案,晚上編寫材料,忙個不停。

    彭加勝的家在武威市涼州區。那會兒,恰好是一歲的女兒過生日,在工地上忙碌的他,只能通過視頻祝小寶貝生日快樂。“雖然有點小遺憾,但工程安全事關重大,既然選擇了,就要全身心投入。”彭加勝説,他平時一個月才回一趟家,陪家人兩三天后,就趕快折返。“有時能在家多休息幾天,可心裏還是不踏實,時不時總要瞅兩眼手機,生怕工地上有啥事。”

    項目部唯一的姑娘蔣銀娟,也是名“90後”。愛説愛笑的她,是項目部的“開心果”。“待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下,出去一趟都不容易,怕是找對象都難。”同事常和她打趣。

    可蔣銀娟不在意,學習工程測量專業的她,熱愛這份資料員的工作。儘管常常填報資料填得手麻,整理文件整到深夜,但她依然選擇堅守。親身體會過通渭、會寧等地吃水的不易,蔣銀娟希望通過自己小小的努力,改變這一現狀。

    在項目部,做質量檢測的張永琛忙時沒法回家,愛人就抱着孩子來看他;來自平涼市涇辰水利監理公司的王雨君,等這個項目完工後,又要奔赴下一個未知的城市……

    他們是平凡的“水利人”,一心負責的“建設者”。同樣,他們也是不平凡的“造福者”,始終追夢的“貢獻者”。

    正是因為他們的無私奉獻、不懈創新,引洮供水二期骨幹工程終於“啃”下這最難啃的“硬骨頭”,圓滿收官。

    洮河水,已奔涌而來。

    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宋振峰 侯小寶

責任編輯: 王小華
010070160010000000000000011110541127926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