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廣州5月22日電(陳凱昊 魏曉航)2023年5月22日是第23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主題為“從協議到協力:複元生物多樣性”。近日,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整理野外紅外相機監測數據時,發現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華鬣羚的珍貴影像。
兩頭“四不像”同框 廣東物種種群數量呈上升趨勢
中華鬣羚有“四不像”之稱,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它長有馬一樣的鬃毛、驢一樣的耳朵、牛一樣分瓣的蹄子、鹿一樣的角。

廣東象頭山保護區布設的紅外相機拍攝到兩頭中華鬣羚。新華網發(廣東省林業局供圖)
“我們在整理數據時發現,在2023年1月17日和19日分別記錄到中華鬣羚的活動影像,其中17日當天還拍攝到了兩頭中華鬣羚!這是我們保護區首次記錄到兩頭中華鬣羚同框的畫面!”象頭山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介紹:“這説明在我們的保護下,我們保護區的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越來越好了!”
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率達到96.97%。隨着保護力度的持續加大,保護區內森林生態系統及生物多樣性不斷提高。近年來,為加強對野生保護對象動態信息的監測,象頭山保護區在全區內網格化布局了85&紅外相機,初步建成了動物網格化實時監測體系。象頭山保護區已相繼監測到中華鬣羚、白鷴、豹貓、鼬獾等40多種野生動物的動態。
兩頭“四不像”同框的畫面備受關注,但並非孤例。近期,中華穿山甲在河源、梅州、潮州等多地現身引發關注;深圳、汕尾逐年增加的黑臉琵鷺惹人注目;東莞首次野外監測到野生白鷴種群和彩鹮令人驚喜……放眼整個廣東,珍稀物種的身影正頻繁出現,新記錄、新分佈的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

東莞野外監測到的野生白鷴種群。新華網發(廣東省林業局供圖)
作為全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省份之一,廣東現有各類自然保護地1361處,數量位居全國第一;記錄分佈有陸生脊椎野生動物共1052種,野生高等植物6658種;現有紅樹林1.06萬公頃,且濕地面積總量保持穩定,為各種生物提供了生存繁衍空間,對維護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為綠美廣東築牢生態根基
近年來,廣東深入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在完善保護法律法規體系和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設計上發力,發布《廣東省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廣東省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等,加快推進廣東生物多樣性保護進程。
廣東注重建立多層級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加快推進建設以華南國家植物園和國家林草局穿山甲保護研究中心為引領的區域性物種遷地保護體系,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格局。

穿山甲。新華網發 (廣東省林業局供圖)
廣東持續強化司法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在省市縣三級全面建立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部門間聯席會議制度,持續強化野生動植物保護執法監管體系,同時積極推動野生動物調查監測、收容救護、疫病監測“三合一”體系建設,持續提升野生動物資源保護以及野生動物救護和疫情應急處置能力,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不斷取得新成效。
廣東省林業局相關負責人&&,廣東將以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為引領,朝着建成國家公園、國家植物園“雙園”之省的目標前進,持續推進自然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珍稀瀕危物種拯救繁育以及遺傳資源收集保存和利用等工作,推動野生動植物保護事業高質量發展,不斷築牢祖國南方重要生態屏障,奮力譜寫綠美廣東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