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造水田破解佔補平衡難題
2022-08-02 09:44:46 來源: 南方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以前這裡都是荒地草地,沒什麼人願意種糧。自打縣裏來人墾造了水田交給我們種,年年都能大豐收!”韶關仁化周田鎮麻洋村墾造水田種植戶徐大爺笑着説。盛夏時節,韶關仁化3000畝墾造水田飄出陣陣稻花香。

  近年來在廣東各地,連片的荒地、旱地通過墾造水田在短短數年內變成了水田、良田,“沉睡”的耕地被喚醒。

  今年7月,廣東印發的支持晚造糧食生産12條措施中也特別提到,要大力推進墾造水田,確保完成2022年墾造水田5萬畝的年度任務,已驗收的墾造水田每年種植水稻一造以上。可見,墾造水田已成為廣東保障耕地佔補平衡、守護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

  記者走訪發現,要複製、推廣這一模式,不僅要進一步加深各地鄉村、群眾對糧食安全重要性的認識,更要在墾造水田投入和種糧收益、鄉村長遠發展之間做好平衡,讓墾造水田帶來的效益真正反哺鄉村振興。

  科學選址實現耕地集中連片保護利用

  耕地佔補平衡要求各地要按照“佔多少、墾多少”的原則,補充相對應的耕地,以此確保耕地面積不減少。而墾造水田則是把土地性質為耕地的旱地開墾改造為水田。

  位於湛江廉江市西南部的安鋪鎮是廣東四大古鎮之一。這裡是廉江市重點推廣墾造水田的地區之一。

  “在實施墾造之前,這片水田就像另一邊的荒地,長滿了雜草。”廉江市自然資源局生態修復與耕地保護股股長唐上影向記者介紹。從安鋪鎮890鄉道轉進珠盤海村,一路之隔的兩塊農田形成了鮮明對比——一邊是墾造好的水田,水稻生長良好;另外一邊則是野草叢生,被村民用來堆置雜物。

  “旁邊的這塊土地很快也會實施墾造了。村民看到了墾造後的效果,參與熱情高漲。”唐上影説。

  不過,並非所有的旱地都能墾造為水田。墾造水田項目的選址要綜合考慮地形、坡度、水源等多種因素,選址科學與否也是決定項目能否順利落地的關鍵環節。

  此外,為了做好墾造工程成本和種植收益之間的平衡,各地一般會優先選取集中連片、規模較大的地塊,用於實施墾造水田。

  事實上,“連片保護”也是廣東耕地保護的要求之一。今年6月,省自然資源廳、省農業農村廳等多個部門聯合印發文件,強調要推動耕地集中連片保護和耕地質量提升。

  給被佔用耕地的土壤“搬家”

  目前,墾造水田工作正在廣東穩步推進。除了過去幾年全省墾造的30多萬畝水田,到2023年,全省至少還要完成墾造水田15萬畝。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廣東已超額完成了5萬畝的墾造水田年度任務,連續22年實現耕地佔補平衡。

  科學選址還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還有更棘手的幾道難關。

  首先是要提高村民的參與意願。“有些村民思想比較守舊,寧可閒置不用,也不願意將耕地用於墾造水田。”在安鋪鎮老馬村,一名村民告訴記者。

  因此,各地有關部門常常要在前期的溝通、解釋中投入大量工作,並通過已經啟動的項目讓村民看到實在的成果。

  下一步,要把徵收回來的旱地變成水田,相當於要改良一塊土地的土壤質量,難度也不小。

  廣東廣基建設集團項目經理陳治統參與了湛江廉江多個墾造水田項目的施工,他介紹,水田耕作層剝離和再利用的方法是比較常用的一種方法。

  在廣東,一個建設項目如果佔用了耕地水田,被佔用位置的水田耕作層——即適合用來耕種的土壤,需要剝離出來,用於其他地塊的土壤改良。這種方法就像是土壤經歷了一次“搬家”。

  湛江廉江對玉湛高速項目和東環大道兩個項目所佔用水田的耕作層土壤進行了剝離,再運到珠盤海村、老馬村等地,與墾造水田地塊的土壤進行混合處理再回填,從而實現了土壤改良。

  完成了這一步,土地還只是“生地”,剛開始的種植效果會差一些。經過多輪試種、改造,“生地”慢慢會變成質量更好的“熟地”。

  墾造水田如何反哺鄉村振興仍需探索

  在前期工程完成後,墾造水田項目還要通過自然資源部門與農業農村部門的聯合驗收等流程,才能轉化為水田指標。水田指標通過跨地區的交易,最終給項目所在地帶來收益。

  這一週期跨度有時甚至需要數年之久,因此,墾造水田無論對農村或者參與建設的企業來説,都是一筆“長遠賬”。

  墾造水田項目的另外一項“硬指標”,是一年至少要種植一季水稻。單靠種植水稻等糧食作物,收益並不高。

  因此,要推廣墾造水田,更需要各地探索如何經營好墾造的水田,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同時讓農村尤其是農民獲益。

  廣東不少地方的墾造水田都採用了“稻—稻—薯”等輪作模式,即同一地塊上種植至少一季水稻,再種植一季或兩季其他經濟作物。“一來冬天天氣冷,不適宜種植水稻。二來通過搭配種植經濟作物,種地收入也可以提高。”珠盤海村的一位村民説。

  在江門市&山海宴鎮華僑農場,由鹽鹼地墾造出來的水田除了試種海水稻,當地還積極探索“稻蝦蟹共生”的立體生態混養模式。

  土地變了樣,農民的身份也往往發生轉變。原先分散、閒置的旱地通過墾造水田變成集中連片的高標準農田,各地鄉村再通過培養種植大戶或引進種植企業,將土地承包、統一經營。農民除了收取租金,還能到田裏勞作,獲得穩定收入。而種植大戶或企業則是通過規模效益獲取利潤。

  墾造水田獲得的經濟收益,又進一步反哺了鄉村振興,推動了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提升。

  “前段時間暴雨天氣持續,如果不是之前墾造水田時興修了水渠,平整了道路,水估計就漫上來了。”廉江市橫山鎮南圩村黃村墾造水田項目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目前,省內各地的墾造水田項目一般由地方政府與村民簽訂租約,在租期內由政府部門將耕地託管給種植大戶或企業經營,經營者則必須保障種植糧食的指標。比如,在廉江,這一租期就是7年。但在這一租期到期、耕地交還後,農民是否仍願意繼續將耕地用於種植糧食?

  對此,儘管唐上影等人並沒有十足的把握,但他們仍保持樂觀:“墾造後的耕地,租金已經從原來的每畝每年200元提高到1000元左右,再加上糧食安全的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相信大部分村民還是會選擇集體承包、連片經營的種糧模式。”

  記者 黃敘浩 李廷睿

+1
【糾錯】 責任編輯: 李俊豪

010070260010000000000000011111681128883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