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幾天都在趁着短暫的晴天收割剩下的成熟水稻。”盛夏正值夏糧豐收,湛江各地水稻陸續成熟,颱風“暹芭”的到來,給當地農戶帶來重重考驗,雷州市為銀農機專業服務合作社負責人莊為銀收到颱風消息後,迅速出動人力物力,4&收割機同時運作,3&烘乾機上陣運轉,搶收成熟的水稻。
莊為銀的3300畝田地坐落在“粵西糧倉”——雷州東西洋上,這裡今年早造水稻種植面積26萬畝,但受颱風“暹芭”的影響,包括雷州東西洋在內,湛江多地水稻倒伏受浸受損,對後續農業生産帶來較大影響。
為了降低損失,及時了解災情信息和救災需求,發動指導農民做好生産自救,湛江市農業農村局組織10個救災復産工作組,各地農業農村部門組織24個指導小組,前往各地開展救災復産指導工作。
深入田間促搶收
時下正是水稻成熟的關鍵期,如果不及時搶收,可能面臨絕收的風險。“今年種植逾4000畝水稻,收到颱風消息後已立即組織農戶搶收約3000畝水稻,目前剩餘的1000多畝水稻田只能先排出積水。”廉江市營仔黃方志種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黃方志介紹,颱風前搶收的水稻正在搶收處理,已烘乾850噸。
“搶收下來的糧食還要烘乾,烘乾設備不足、糧食無處存放是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廉江市農業農村局種植管理股股長陸宗煒説,颱風期間,他們立即組成工作組冒雨到實地指導,積極&&全市的烘乾點,了解掌握各烘乾點的烘乾作業情況,統籌協調搶收早稻和烘乾廠銜接,保障搶收早稻及時烘乾,確保到手的稻穀不發芽、不霉變。
另外,針對已烘乾稻穀的銷售難問題,當地積極主動與廉江糧食收儲中心對接&&,在得知其收購儲備糧後,及時將消息轉發給各鎮(街道),各鎮(街道)通過電話、微信等途徑告知轄區種植戶,最大程度解決搶收水稻銷售難問題。
連日來,在指導農民加強排水和病蟲害防治的同時,湛江市農業農村局迅速啟動政策性農業保險理賠工作,督促承保公司按照“從速、從簡、從高”的原則,迅速組織力量,奔赴受災一線,開展定損理賠,並統籌做好種子種苗、肥料、農膜等生産物資的調用。
多措並舉保生産
今年,湛江全市完成春播糧食作物面積189.79萬畝,較去年同期增長2.41%,其中,水稻播種面積149.38萬畝,增長0.30%;玉米播種面積17.70萬畝,增長10.35%;薯類播種面積21.10萬畝,增長11.06%;豆類播種面積1.49萬畝,減少10.50%。
“今年早稻的收成很好,但是價格比去年稍低些,去年能賣到1.2元/斤。”莊為銀説,以前都是人工彎着腰拿鐮刀收割水稻,如今逐漸實現機械化,省人力、省成本,推動糧食增産增收。
近年來,東西洋田地區加大土地流轉力度,鼓勵開展適度規模經營,大力支持種糧大戶進行規模化生産,提高糧食産業化程度,提高效益。東西洋田地區現有糧食經營公司9家,稻穀烘乾企業10多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9個,家庭農場36個,種植水稻50畝以上的種植大戶360多戶,承包種植水稻面積12萬多畝(一年兩造),水稻生産全面實現機耕機收作業,機耕、機收率達99.8%以上。
撂荒耕地復耕復種是盤活耕地資源、深挖糧食播種面積潛力的重要途徑。湛江明確,新復耕耕地要優先種植糧食作物,堅持“宜糧則糧”,通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供一定的補貼,擴大水稻種植面積,鼓勵村民選擇玉米、番薯、大豆等糧食作物,將撂荒耕地用於糧食生産,擴大糧食播種面積。
此外,為實現“蟲口奪糧”,湛江市突出抓好統防統治、應急防治,做好機收準備,紮實推進“機收減損”。在開展“雙搶”期間,落實好農機作業用油優惠5%的政策,同時加快糧食烘乾設施建設。
湛江還將通過結構調整種植水稻等措施挖掘潛力,擴大晚造糧食特別是晚稻種植面積,根據受災情況及時制定下半年糧食生産目標。
傅曉冰 許筱倩
統籌: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