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六旬“馬拉松達人”: “我向國外跑友推薦花城”
2021-12-17 09:36:15 來源: 廣州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冼敏強向記者展示他的馬拉松參賽獎牌。

  冼敏強在越野比賽中

  “老廣”冼敏強今年快60歲了,但他有着一身精壯的肌肉,看起來十分精神。他説,這都是過去9年來堅持跑馬拉松積累下的“成果”。9年下來,他一共參加了上百場馬拉松和越野賽。“我每年要跑3~5場馬拉松,外加七八場100公里的越野賽。”他先後到全球十多個國家跑過馬拉松,而每次他都會向外國友人宣傳廣州,告訴他們廣州是一座四季如春的花城。冼敏強&&,他的目標是跑完全球六大馬拉松賽事,向更多國外的跑友推薦美麗花城。

  在冼敏強家的墻壁上,挂着數十塊他在國內外參加馬拉松或者越野賽事獲得的獎牌。一開始獎牌少,冼敏強還沒有那麼強烈的成就感,到後來隨着獎牌數量增多,他乾脆在家中開闢了一面“榮譽墻”,將獎牌全部懸挂在墻壁上,並配上參賽照片,供自己耐心品味。

  五旬的他初賽即全馬

  冼敏強是廣州一家安保器材公司的負責人,平時工作時間相對比較自由。他告訴記者,以前自己一直喜歡踢足球和打羽毛球,成為一名“跑友”完全是“誤打誤撞”。2013年,一個球友問冼敏強有沒有興趣參加廣州馬拉松,已經50歲出頭的他心血來潮決定試試。當時他還沒有“全馬”和“半馬”的概念,因為對網上報名程序不熟,他報名時報成了全馬,朋友後來提醒他才知道,但當時冼敏強已經交了參賽費,報名信息已無法更改。冼敏強決定“豁出去了”。“當時想著,既然報名了,就算跑最後一名也要完賽。”

  在比賽前的兩個月,冼敏強開始了“臨時抱佛腳”。那時他才發現,自己要跑完20多公里的半馬都並非易事。第一天晚上,他嘗試在濱江路跑了5公里,結果雙腿抽筋無法走路,只能打的士回家。冼敏強向其他跑友諮詢,才發現這是因為自己跑步的配速不科學,一開始跑太快導致後勁不足,而且當時他已經超過50歲了,體力儲備跟不上。而像他這樣從沒有跑馬經歷,一上來就跑全馬的並不多見。

  從那以後,冼敏強的耐力訓練開始了,他每週都會進行3次20公里以上的跑步耐力訓練,他經常從自己居住的怡樂路跑到廣州塔,或者跑到大學城,再沿着大學城外環跑兩圈,全程大約32公里。經過兩個月的訓練,他跑完32公里的時長也逐漸從4個小時縮短到3個小時。

  2013年12月,冼敏強如願參加了廣州馬拉松,他的全馬參賽成績是4個多小時,成功完賽。“我第一次參加馬拉松,能完賽就已經很高興了。”

  最多一個月跑5場馬拉松

  “跑馬拉松是會上癮的。一旦開始就停不下來,幾天不跑就渾身不舒服。”冼敏強告訴記者,參加過第一次馬拉松後,每當國內有馬拉松賽事舉辦時,他都會密切留意,只要時間能安排,他都會想方設法參賽。在沒有馬拉松比賽的日子裏,他基本上一週會跑2~3次20公里以上的距離,以保持肌肉記憶,形成自己的配速習慣和節奏。

  冼敏強説,每個馬拉松愛好者都有自己獨特的跑步節奏,一旦這個節奏被打破,就很容易因體力分配不均而不能完賽。他一般跑全馬是在前30公里以每小時跑10公里,剩下12公里根據比賽當天的身體狀態和心態調整速度。“如果想成績好點就拼一些,如果覺得無所謂就稍微慢一些,完賽即可。”

  實際上,冼敏強口中的“馬拉松上癮”並非個案。首都體育學院運動休閒教研室副教授洪峰之前就&&,跑馬拉松的確會讓人上癮。人在長期馬拉松系統訓練中,大腦會伴隨産生一種叫做內啡肽的物質,它讓人體驗興奮和愉悅,並提升個人的意志力,使之能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同時,大量的運動會囤積一種叫多巴胺的神經遞質,在內啡肽和多巴胺的共同刺激下,馬拉松賽參與者就會表現出對奔跑的“欲罷不能”。

  從2013年至今,冼敏強一共在國內50個城市參加了上百場馬拉松和越野賽。一年下來,每年參加比賽的場次達到十多場,他甚至經常“背靠背”參加馬拉松。“最瘋狂的一次是在2017年,我有一個月跑了5場馬拉松,每個星期一場。當時因為賽事安排非常密集,我先後在廣州、深圳、清遠、珠海和澳門參加馬拉松。”

  然而,持續5場馬拉松的高強度也讓冼敏強的腳踝受傷了,接下來整整一個月時間他都跑不了。從那以後,他開始控制參賽節奏。“我畢竟歲數大了,一個月四五場馬拉松強度實在太大了。”

  “歡迎外國跑友來廣州”

  在冼敏強看來,跑馬拉松就像喝好酒,容易“上頭”。後來他從跑友群中得知,每年有很多中國跑友到國外跑馬拉松,他隨之也加入了這一行列。2014年開始,冼敏強第一次出國跑馬拉松。“我很喜歡那種一邊跑一邊拿着手機記錄下國外城市風光的感覺。”因為從事安保器材貿易,有時要從國外進口器材,冼敏強有時把去國外出差的時間安排在國外有馬拉松比賽的那段時間,這樣,他去國外出差的同時還能跑一場馬拉松,一舉多得。

  這些年,冼敏強先後到過十多個國家參加了馬拉松。冼敏強是土生土長的“老廣”,他也有着濃厚的廣府情結。每次到國外跑馬拉松,他都不忘好好推廣宣傳一下廣州。“我每次遇到國外跑友,我都要告訴他們我來自廣州,廣州是一座四季如春的花城,非常漂亮。希望他們有空了可以多來看看。”他此前多次到美國紐約等地跑馬拉松,都不忘向參加比賽的外國友人宣傳廣州。有時他還會拉起一條暖心的橫幅“歡迎你到廣州來”。

  冼敏強告訴記者,自己的英語不是特別好,但經過多次去國外跑馬,他逐漸地可以與外國友人進行日常交流了。冼敏強坦言,這些年他明顯感覺到廣州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在不斷提升。“6年前我去美國時和當地人説起廣州,很多美國人甚至不知道這座城市;但最近這兩年再和外國友人説起廣州,大家都&&知道有一座花城。”

  到國外跑馬拉松,冼敏強最開心的是能碰到國內跑友,尤其是廣州跑友,這樣跑完馬拉松了還能在國外結伴旅游。不過由於每名跑友的行程安排不同,能在國外碰上的機會其實並不多。而且由於到國外跑馬拉松需要一定的開銷,這個群體並不算大,因此每次在國外跑馬拉松如果遇到中國跑友,大家一定會來一張闔照。

  “年齡不是跑馬的絆腳石”

  冼敏強這些年跑步獲得的獎牌太多,客廳墻上展示的只是全部獎牌的1/3,有些獎牌被他拿來送給朋友了。他坦言,儘管自己經常參賽,但最在意的並不是成績,而是享受參賽過程,他曾經在訓練中跑過3小時40分的全馬成績,但在正式比賽中從來沒有超過這個成績。 這些年,冼敏強跑步也有了“進階”,除了馬拉松,他還經常參加國際或國內的越野賽。“越野賽更加是極限運動,比馬拉松的條件更高,難度更大。”冼敏強向記者介紹,他參加的很多越野賽都是100公里,中間大約有5~6公里是坡度的山路,甚至是荒無人煙的山地。比如2019年的北京國際越野挑戰賽,選手們需要連續不停跑20多個小時,挑戰身體極限,那一次,冼敏強跑了24小時才完成比賽。

  冼敏強説,隨着居民健康意識的提高,廣州這些年跑馬拉松已經不是年輕人的專利。因為馬拉松拼的是耐力,所以很多40多歲的跑者也能在比賽中獲獎。冼敏強告訴記者,雖然自己快60歲了,但在馬拉松愛好者中還不是最老的。他曾經見過歲數最大的跑者有70多歲。2020年,冼敏強在浙江奉化遇到了準備參加比賽的廣州資深馬拉松跑友羅伯。羅伯前面四次嘗試參加100英里的越野挑戰賽都沒能堅持下來,但那一次他最終完賽。這讓冼敏強深受震撼。“他都70多歲了依舊在跑馬拉松和越野賽,所以年齡並不是阻礙跑馬的絆腳石。”

  因為疫情原因,國內很多馬拉松或越野挑戰賽都延期了。但冼敏強訓練的腳步卻沒停下來,每週2~3次長跑訓練他依然堅持着。“馬拉松必須靠訓練積累,就算是體能很好的跑者,3個月不練照樣不行。”

  目標是實現“大滿貫”

  對冼敏強來説,馬拉松已經成為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跑馬9年,他不僅收穫了友誼、閱歷,也收穫了強健的體魄。“我好幾年連小感冒都沒得過。”

  相比很多跑步愛好者將很大一部分收入都用在跑馬拉松上面,冼敏強對馬拉松的着迷顯得相對理性。“像倫敦馬拉松在中國的中簽人數很少,有時只有1~2人,有的人願意花1萬多英鎊去購買這樣一個參賽名額。”冼敏強説,他不會這麼做。他告訴記者,世界上有6大馬拉松賽事:倫敦馬拉松、東京馬拉松、柏林馬拉松以及紐約、芝加哥、波士頓馬拉松。其中的倫敦馬拉松和波士頓馬拉松,要獲得參賽名額並不容易。“波士頓馬拉松對參賽選手的成績和資格有嚴格限制,只有成績達標才有資格抽籤,有資格報名波士頓馬拉松的都能達到三級運動員水平了;倫敦馬拉松抽籤名額少,可以花錢買名額,但可能需要十萬元人民幣。”

  冼敏強告訴記者,他的人生目標就是要跑完這6大馬拉松,實現“大滿貫”。“能完成當然好,但我也不會太刻意去追求。”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肖歡歡

+1
【糾錯】 責任編輯: 魏曉航

01007026001000000000000001111158112817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