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萬千氣象看福建丨福州這個地方,是中國造船夢開始的地方-新華網
福州船政文化園區大博物館片區完整保留了百年前船政生産區域的格局。
EnglishEspañolFrançaisعربىРусский язык日本語한국어DeutschPortuguês中文/繁體 新華網,讓新聞離你更近!
推薦:泉州在線福建省衛健委福建省人防辦
新華社新華網新華網客戶端公司官網 證券代碼: 603888 新聞熱線: 0591-87381859
原創報道融視頻交互式報道新華訪談新華雲直播“飛閱”新福建海峽兩岸鄉村振興法治福建熱點專區推廣信息

萬千氣象看福建丨福州這個地方,是中國造船夢開始的地方

2024-11-12 16:48:19 來源: 新華網
字體:

  位於福州馬尾的福州船政文化園區大博物館片區。 新華網 肖和勇 攝

依山傍海的福州馬尾

是中國造船夢開始的地方

1866年

閩浙總督左宗棠在福州馬尾創建船政

開展了一系列“富國強兵”行動

時光走過一個半世紀

船政舊址依然在這裡刻錄歷史的回聲

11月12日

“萬千氣象看福建·唱響海上牧歌”網絡主題活動

調研採訪團走進船政文化園區

追尋中華民族的向海圖強夢

  福州船政文化園區大博物館片區航拍。 新華網 肖和勇 攝

 這裡有中國現存最早的工業車間

  福州船政文化園區大博物館片區完整保留了百年前船政生産區域的格局。

  輪機車間和繪事院外景。 新華網 肖和勇 攝

  走進園區,最先吸引眾人目光的是一棟巨大的紅色磚房。這棟建築建於1867年,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近代紅磚工業建築。

  建築為兩層結構,輪機車間位於一層。車間墻體與落地窗的斜角達到120°,最大限度採光;上方的橫樑採用進口的麻栗木,每根長達20米;支撐房架的鐵圓柱是船政鑄鐵廠生産的,每根重達5000公斤;車間的地面還鋪設有軌道,用來運輸沉重的部件;車間的上部設置吊車,軌道由鋼鐵拱型體組合,使用的起吊設備為手拉式葫蘆吊。

  輪機車間內景。 新華網 肖和勇 攝

  歷史上,輪機車間是船政最核心的車間,生産艦船所用的蒸汽機。1871年,中國製造的第一台船用蒸汽機在這裡誕生。存留的輪機車間在上世紀70年代還作為機修車間在使用。

 繪事院內景。 新華網 肖和勇 攝

  繪事院位於二層,是船政的生産設計和製圖部門,主要負責艦船以及各種機器的深化設計、製圖等工作,也是船政培訓專業製圖人員的教學機構,是中國最早的船舶設計機構。如今,這裡再現了百年前艦船設計的真實場景。

  繪事院再現了百年前艦船設計的真實場景。 新華網 肖和勇 攝

  這裡造出了中國第一架水上飛機

  鐵脅廠外景。 新華網 肖和勇 攝

  園區內有一棟別致的玻璃房。透過外圍玻璃,內部有百餘年歷史的鋼鐵構架清晰可見。鋼鐵構架銹跡斑斑,結構之間多以鉚釘相連。這便是修復後的鐵脅廠。

  船政鐵脅廠舊址。 新華網 肖和勇 攝

  鐵脅廠是船政歷史上重要的生産車間,1876年由船政打鐵廠改造而成,生産艦船用肋骨、龍骨等大型鋼構件。

  鐵脅廠不僅見證了船政造船從木質轉向鋼鐵的技術升級,還見證了我國航空工業起步。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飛機在軍事上的使用價值開始顯現。1918年,海軍飛機製造工程處在馬尾設立,成為近代中國第一家正規的飛機製造工廠。1919年8月,我國第一架自主研發的水上飛機“甲型一號”在此誕生。

  中國自製首架飛機“甲型一號”水上教練機(模型)。 新華網 肖和勇 攝

  “甲型一號”是拖進式雙浮筒雙翼水上教練機,機身長9.32米、翼展13.7米、高3.88米,飛行高度達3690米,可航行3個小時,最大航速為126公里/小時,載2人和裝載4枚炸彈,性能不亞於當時歐美各國的飛機。

  1931年,海軍飛機製造工程處奉命北遷至上海。從1919年到1931年,海軍飛機製造工程處在馬尾共設計建造各型海軍飛機17架,有教練機、海岸巡邏機、轟炸機、偵察機等。

  鐵脅廠內部展示舊時工作場景。 新華網 肖和勇 攝

  如今,這裡被改造成為鐵脅與飛機製造的專題展示館。一組組精心的布景還原了昔日工人們辛勤勞作的場景。身處其間,仿佛能聽到機器的轟鳴,感受到工匠們的熱情。

  這裡就是一部百年船政史

  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 新華網 肖和勇 攝

  “甲型一號”飛機不遠處,就是利用原馬尾造船廠工業倉庫改建的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走入館內,仿佛踏入了跨越百年的時空隧道。

  法國米盧斯杜克芒公司1867年産插床。 新華網 肖和勇 攝

  博物館大廳內展示的這&老機床,是法國米盧斯杜克芒公司於1867年製造的插床,為國家一級文物。

  清末,中國在馬尾設船政造輪船,是在沒有任何工業基礎上的創舉。左宗棠制定了對外開放引進的辦廠方針,先從外國購買一批機械加工設備,以盡快形成生産力。為此,船政創辦之初,從外國購進了各式製造船用蒸汽機的機械設備。

  插床上的銘文。 新華網 肖和勇 攝

  這&插床就是這個時期的舶來品,可用於切削金屬件、加工鐵板鋼鉚釘孔等,機身刻有法文銘文和“1867”字樣,是當時世界上非常先進的機器設備。

  根據史料記載,船政從歐洲訂制的機床設備,是雇傭西方的飛剪式風帆貨船,分批運到馬尾,其中第一艘從法國出發於1867年12月13日到達馬尾,卸下了“火鋸、鑽鐵機、劈鐵機、礪輪”等機器裝備,其中的“鑽鐵機”就是這種插床。

  這&插床一百多年來基本沒有更換過零部件,是國內現存最早的機床之一,更是近代中國工業變遷史的一個有力佐證。放諸世界,這都是一台不可多得的工業遺産。

  157歲的老插床和博物館中的諸多文物一起,無聲地敘述着一段綿延百餘年的近代中國工業史。

  博物館內景。 新華網 肖和勇 攝

如今

活化新生的船政老建築

與輝煌的船政歷史交織在一起

歷經歲月長河滌蕩的船政文化

在新時代越發厚重深邃

愛國、科學、創新、圖強的船政精神

始終激勵着後人

 

文案:劉豐

專業支持:福建船政文化管理委員會

[責任編輯:陳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