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莆田市創新發展思路 開發藍碳資源-新華網
“紅樹林是重要的濱海藍碳生態系統。
EnglishEspañolFrançaisعربىРусский язык日本語한국어DeutschPortuguês中文/繁體 新華網,讓新聞離你更近!
推薦:泉州在線福建省衛健委福建省人防辦
新華社新華網新華網客戶端公司官網 證券代碼: 603888 新聞熱線: 0591-87381859
原創報道融視頻交互式報道新華訪談新華雲直播“飛閱”新福建海峽兩岸鄉村振興法治福建熱點專區推廣信息

莆田市創新發展思路 開發藍碳資源

2024-08-03 10:48:24 來源: 福建日報
字體:

  藍碳即海洋碳匯,是指利用海洋生物吸收大氣中二氧化碳,並將其固定在海洋中的過程、活動和機制,具有單位面積固碳潛力大、效率高、儲存時間長等特點。目前,藍碳分為漁業碳匯和濱海生態系統碳匯兩種。

  在發展海洋經濟過程中,地處我省沿海的莆田市創新發展思路,深化碳匯資源開發,不斷擴大漁業碳匯産品供給、濱海生態系統碳匯發展空間,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協同發展。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在莆田市藍碳資源最豐富的秀嶼,區政府相關負責人&&,學習貫徹全會精神,對於秀嶼來説,要充分開發好藍碳資源,助力當地海洋經濟發展。

  擴大固碳養殖

  莆田市海水養殖産量常年居全省前列,貝類和大型藻類佔其中90%以上。作為海洋生物固碳“主力軍”,它們不僅吸收了大量二氧化碳,還能消氮除磷、凈化海水。

  十里長灘,碧水連堤。秀嶼區平海一級漁港附近,坐落着全國最大的厚殼貽貝苗生産基地,年可産蛤、蟶、貽貝等苗種9000多億粒。

  “平海灣是莆田獨立擁有的海灣,沒有污染性工業企業布點,且平海灣淡水注入少,鹽度穩定、水質清潔。海灣沿岸多為沙質底海區,沙層厚,這些自然條件決定了平海灣畔十分適宜發展貝藻類育苗。”秀嶼區水産技術推廣站站長嚴志洪説。

  位於秀嶼區南日鎮雲萬村的南日島海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是我省唯一一家從事雙線紫蛤育苗養殖銷售的企業,為省級雙線紫蛤原種場。千畝墾區內,生長着蝦、蟹、貝等。

  雙線紫蛤是國家珍稀海洋品種,營養價值高,肉質嫩、口感好。“它們對環境要求十分苛刻,只能生長在水質好、沙層厚的海域,是南日島優勢品種。”公司負責人陳珍賜説,2014年起,他們啟動雙線紫蛤原種的養殖繁育工作,並獲得國家發明專利證書。“目前的養殖規模已達1500畝,售價一斤約50元,走俏餐飲市場。”

  南日島是莆田市海洋生態系統碳匯交易試點。秀嶼區南日鎮黨委書記黃劍鋒&&,南日鎮將聚焦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全面提高漁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同時,深挖島上豐富的碳匯資源,探索藍碳交易推動村集體經濟增收的新路徑。

  同樣給養殖戶帶來希望的還有龍須菜“秀海1號”。作為全省龍須菜養殖規模最大的單個市場主體,福建林蠔水産今年培育出的龍須菜新品係具有更耐高溫、長勢更好的特點,能夠解決傳統龍須菜養殖在夏季易脫落、難存活的問題,畝産量可提高12%。

  “莆田的開放式海域決定了當地發展貝類、藻類養殖的獨特優勢。”莆田市海洋與漁業局漁業産業科科長姚大宏説,近年來,莆田市攜手各大院校&&為貝藻種業“芯片”賦能,逐漸形成以莆田鮑魚、花蛤、牡蠣、雙線紫蛤等9個國家地理標誌證明産品為主的固碳養殖優勢産區。

 守護海洋綠肺

  位於湄洲島西南部的西亭澳海岸,岸線上翠木蔥蘢,500畝紅樹林搖曳生姿。

  “紅樹林是重要的濱海藍碳生態系統。它在消浪促淤、固碳增匯、凈化環境和維持生物多樣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莆田市湄洲島旅游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陳燕萍説,西亭澳紅樹林保護區是島上主要的紅樹林種植區域,共500余畝,眼下正通過“補、育、造”逐步將其打造為生態公園。

  今年,湄洲島已經啟動新一輪1005畝的紅樹林補植。“按20年計入期估算,紅樹林碳匯量可累計約3.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陳燕萍説,入秋前,千畝紅樹林預計全部種植到位,後期通過封灘保育、幼林修復、人工巡護等措施進行進一步管護。

  在木蘭溪口三江口段,一望無際的灘塗上紅樹林綿延成片,白色鷺鳥不時起落,偶有小蟹從泥灘裏探出頭來。

  “紅樹林素有‘海洋綠肺’的美譽,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生態系統之一。它是諸多珍稀瀕危水禽的重要棲息地,也是魚、蝦、蟹、貝的生長樂園。”涵江區自然資源局副局長楊喜書説。

  今年,經省林業局批復,莆田市首個省級濕地公園——木蘭溪口省級濕地公園建設拉開序幕。公園位於荔城區、涵江區交界處,規劃建設總面積815公頃,其中濕地面積793.74公頃,濕地率97.39%。

  “2019年起,結合藍色海灣整治,莆田市啟動木蘭溪入海口生態修復,實施紅樹林濕地修復、黑臉琵鷺棲息地修復等10項工程。通過紅樹林補植修復,為成千上萬的鳥類營造理想的棲息環境,打造天然的海岸防禦屏障的同時,助力藍碳發展。”楊喜書介紹。

  從種苗培育到造林管護,紅樹林保護修復是一個系統性工程。莆田全市現有紅樹林2735.2畝,均由屬地縣區與第三方專業團隊簽訂管護合同,配備專門力量巡護。莆田市林業局工作人員朱麗芳説,需要以人工干預的方式清除各類外來物種入侵,提高紅樹林種植成活率,減少退化情況。下一步,除了增植補植,還應結合林長制工作推進,規範紅樹林保護修復的方方面面。(記者 陳漢兒 何金 通訊員 陳世玉 許雙萍)

[責任編輯:程立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