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漳平市創新菌稻輪作模式:既守糧倉 又拓菇棚-新華網
菌稻輪作模式讓耕地在科學利用的前提下,實現了物盡其用。
EnglishEspañolFrançaisعربىРусский язык日本語한국어DeutschPortuguês中文/繁體 新華網,讓新聞離你更近!
推薦:泉州在線福建省衛健委福建省人防辦
新華社新華網新華網客戶端公司官網 證券代碼: 603888 新聞熱線: 0591-87381859
原創報道融視頻交互式報道新華訪談新華雲直播“飛閱”新福建海峽兩岸鄉村振興法治福建熱點專區推廣信息

漳平市創新菌稻輪作模式:既守糧倉 又拓菇棚

2024-07-09 10:28:07 來源: 福建日報
字體:

  漳平市象湖鎮農民尤永燕有雙重身份——既是稻農,又是菇農。

  小滿時節,當地中稻正值關鍵的分蘗期。尤永燕一邊忙着適時烤田,控制水稻無效分蘗;一邊忙着製作香菇菌棒,為後茬輪作香菇做準備。等到秋天水稻收穫後,她家的稻田將變身香菇大棚,實現一地兩用、一田雙收。

  既守糧倉,又拓菇棚;既保障糧食安全,又踐行大食物觀,源自漳平市近年來創新的菌稻輪作模式。

  漳平香菇是遠近聞名的全國名特優新農産品,更是當地農民致富增收的法寶,産業發展歷史超40年。去年,全市香菇産量約9300萬棒,年産值約4.5億元。然而,傳統香菇種植需要佔用耕地,難以避免與糧食生産爭地。糧經矛盾如何破解?糧食安全與農民增收目標何以兼得?在踐行大食物觀的過程中,當地給出了新解——以稻養菌,以菌保稻。

  這是一種“見縫插針”式的糧經輪作模式:每年5月中旬移栽秧苗,6—8月趁着水稻生長期集中製作菌棒,9月中下旬中稻成熟收割,10月在鋼架大棚上鋪設棚膜,菌棒下田入棚,利用冬閒田生産香菇,來年4月出菇,完成使命後的菌棒經粉碎後作為有機肥料還田,為後茬水稻提供基肥,之後撤掉棚膜種植水稻,如此循環往復。

  “如此一來,不僅能夠實現農業內部良性循環,還能提高土壤有機質,促進水稻的優質高産,具有節本省工、減少病蟲害等優點。”尤永燕説,菌稻輪作模式讓耕地在科學利用的前提下,實現了物盡其用。目前,一畝地能容納1萬多個菌棒,按照當前行情,每個菌棒出菇後,能賣7元左右,一畝地一個産季就能增收七八萬元。在象湖鎮,像她這樣的稻農兼菇農有1200多戶,全鎮食用菌年産值約2億元。

  目前,該模式已在漳平香菇主産區全面推廣。

  龍岩市現代農業産業園溪南片區菌稻輪作示範基地位於溪南鎮下林村。近年來,下林村探索“黨支部+合作社+農戶+基地”菌稻輪作發展模式。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統一流轉土地,建成“菌稻輪作”示範基地200畝。農戶通過向合作社租用輪作大棚,進行水稻、食用菌種植。從製作菌棒,到接種養菌,再到下地種植,實現了統一規劃管理。

  由於食用菌田鋼架林立、間距小,傳統大型農機難有用武之地,導致菌稻輪作機械化水平低,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為此,當地農業農村部門因地制宜引進手扶式插秧機、乘坐式高速插秧機、無人機噴灌、小型履帶旋耕機等小型機械,以實現降本增效。

  如今,漳平的廣袤田野間,既飄稻香,又添菌香,農民既拎穩了“米袋子”,又鼓起了“錢袋子”。(記者 張輝 通訊員 石玲 饒火火)

[責任編輯:程立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