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柘榮:“活”了非遺“火”了鄉村-新華網
"目前,靴嶺尾村已陸續培育剪紙能手30餘人,其中7人正式申報縣級非遺技藝傳承人。"
EnglishEspañolFrançaisعربىРусский язык日本語한국어DeutschPortuguês中文/繁體 新華網,讓新聞離你更近!
推薦:泉州在線福建省衛健委福建省人防辦
新華社新華網新華網客戶端公司官網 證券代碼: 603888 新聞熱線: 0591-87381859
原創報道融視頻交互式報道新華訪談新華雲直播“飛閱”新福建海峽兩岸鄉村振興法治福建熱點專區推廣信息

柘榮:“活”了非遺“火”了鄉村

2024-04-17 11:30:58 來源: 福建日報
字體:

  被剪紙元素裝點的靴嶺尾村(受訪者供圖)

  暮春時節,草長鶯飛,走在柘榮縣各街區、鄉鎮,很容易發現剪紙等非遺元素與當地各領域的深度融合。

  作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柘榮擁有世界、國家、省、市級非遺20項,涵蓋剪紙、白茶、紫砂壺等製作技藝,馬仙信俗等民間習俗,布袋戲、評話等戲劇曲藝。近年來,在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與當地黨委政府的“雙向奔赴”下,一座座非遺傳習所接連成立,一件件文創産品脫穎而出,非遺傳統技藝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

  剪紙“剪”出增收路

  柘榮縣城郊鄉靴嶺尾村,一座被刀剪藝術氣息環抱着的村莊。村內設有形形色色的剪紙傳習館、體驗館,剪紙元素融入庭院立面、田間地頭,漫山剪紅在白墻灰瓦的映射下顯得分外美麗。

  原先的靴嶺尾村並非此番圖景。“話説前幾年,群眾有怨言;村莊容貌臟亂差,裸房灰樓隨意搭;群眾收入靠的啥,幾坵田來幾株茶;軟弱渙散出了名,談起發展沒信心。”城郊鄉小板凳宣講隊的這段快板詞,講述的就是這座村莊曾經的樣貌。

  變化始於2018年。彼時,柘榮縣委組織部提出“導師幫帶”制度,由現任城郊鄉黨委書記袁宗昂挂點靴嶺尾村。經過充分調研,袁宗昂發現,靴嶺尾村擁有超過400年的剪紙文化底蘊,剪紙在當地有着廣泛的群眾基礎。他認為,這背後蘊藏着鄉村振興的密碼。

  瞄準“清新鄉野,文創田園”的思路,靴嶺尾村第一步要做的,便是深化剪紙技藝的大眾化傳承與創新。2018年3月31日,靴嶺尾村舉行了首期剪紙培訓班開班儀式。全村的男女老少幾乎都來了,大家很好奇,剪紙這項傳統技藝究竟能帶給村莊怎樣的改變?

  “我們從村民熟識的靈芝、蘑菇、太子參等題材入手,以此激發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柘榮剪紙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鄭平芳説。目前,靴嶺尾村已陸續培育剪紙能手30餘人,其中7人正式申報縣級非遺技藝傳承人。

  村民對剪紙的認同感、參與度增強,也通過剪紙實現在家門口就業。靴嶺尾村以支部領辦合作社及企業的形式,成立4家公司實體,由村集體、村民、鄉賢入股,引導更多村民參與其中,共享發展成果。

  除了傳統室內擺件,當地正在探索剪紙春聯、金銀箔剪紙以及剪紙鋁板戶外裝置等一系列剪紙原材料和剪紙表現上的創新;還根據年輕消費群體的需求,推動剪紙與書畫藝術、裝修裝飾、動漫等領域相結合,開發更多文創産品。目前,全村文創關聯産品産值達400多萬元,剪紙鼓起了村民的“錢袋子”。

  另一方面,剪紙元素也有機融入了當地載體空間,吸引大量游客前來觀光體驗。如今,靴嶺尾村已蝶變為年游客量超過10萬人次的網紅村。錨定“中國剪紙第一村”目標,靴嶺尾村還將爭創集藝術研究、人才培育、創意設計、生産加工、展覽展銷、研學體驗為一體的國家級剪紙文化産業示範園,進一步探索“剪紙+文旅”的鄉村振興路。

  彭鼓“敲”出新村莊

  柘榮縣富溪鎮霞洋村同樣憑藉非遺出圈。這裡聞名遐邇的竹釘鼓(又名“彭鼓”)製作技藝,被列入寧德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鼓的應用場景眾多,包括祭祀、寺廟道觀、舞蹈戲曲、民俗活動等。早年工匠制鼓多用鐵釘,容易生銹。清代光緒年間,霞洋村工匠彭朝榜受浙江泰順鞔鼓藝人 啟發,將鼓釘用材改良為竹釘,一來竹子不容易吸水,更加牢靠;二來山林間廣泛種植毛竹,便於就地取材。這項技藝由此傳習百餘年。

  霞洋村黨支部書記彭趙速,是竹釘鼓製作技藝的第四代傳承人。據其介紹,制鼓主要分為選料、制鼓身、牛皮處理、蒙鼓面、封鼓儀式等五部分,涉及20多道工序,其中最難的莫過於牛皮處理。“鼓面製作選用的是牛皮,以黃牛皮為佳。首先要將牛皮進行浸泡,春夏約三四天,秋冬則五六天,直至牛皮變軟、有韌性。緊接着要剔除皮面的牛毛與贅肉。這道工序尤其考驗手上功夫,用力過猛可能刺穿牛皮,用力不足則刮不凈雜物,影響鼓的音質。”彭趙速説。

  製作一個直徑60厘米的竹釘鼓,經驗豐富的老匠人都得耗費至少8天時間,收入並不穩定。於是,這項需要長期沉澱與磨礪的技藝漸漸遭遇冷落。

  2015年,在外打拼的彭趙速聽村民提起竹釘鼓製作技藝面臨失傳風險後,毅然選擇返鄉堅守老本行。他意識到,唯有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豐收,傳統技藝方可實現自我造血。於是,霞洋村開始探索“支部領辦企業+庭院經濟”發展模式,在村裏修繕制鼓工坊,針對手工制鼓流程相對較長的特點,公司將制鼓工序拆解,以計件方式對工匠進行付費,每年可為村民增收6000元以上,産品的質量與數量都得到顯著提升。

  “父輩那代工匠更多是被動承接訂單。我在想,能否通過創意革新,推動非遺文化融入現代生活?”在彭趙速的推動下,支部領辦企業積極開展校地共建、企業共建。福州外語外貿學院的學子多次深入霞洋村,幫助打造“小彭友”文創標識,助推開發鼓凳、首飾盒、文具等一系列文創産品;在與廈門文創公司攜手之下,霞洋村積極開展竹釘鼓文創直播活動,試水海外市場。

  以竹釘鼓非遺技藝傳承為紐帶,霞洋村在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整治、特色産業發展等方面下足功夫。該村先後實施傳統建築修繕、河道生態修復、全面綠化工程等項目,打造美麗庭院;將彭鼓文化植入硬體提升工程,建設彭鼓主題館、彭鼓製作非遺工坊,房前屋後處處可見彭鼓元素;“小彭友”文創標識微景觀被省鄉村振興局評為2023年度美麗鄉村微景觀。

  令彭趙速欣喜的是,去年,有兩位大學生看到村莊的發展,也回到故鄉投身非遺工坊的運營。“看著從小鍾愛的傳統技藝發展壯大、後繼有人,對我們而言是最大的慰藉。”彭趙速説。(記者 尤方明 通訊員 陳麗彬)

[責任編輯:程立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