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十大考古新發現探秘之二丨揭開東南沿海史前文化“面紗”-新華網
" 殼丘頭遺址群位于福建平潭島,包括殼丘頭、西營、東花丘、龜山等遺址。"
EnglishEspañolFrançaisعربىРусский язык日本語한국어DeutschPortuguês中文/繁體 新華網,讓新聞離你更近!
推薦:泉州線上福建省衛健委福建省人防辦
新華社新華網新華網客戶端公司官網 證券代碼: 603888 新聞熱線: 0591-87381859
原創報道融視頻互動式報道新華訪談新華雲直播“飛閱”新福建海峽兩岸鄉村振興法治福建熱點專區推廣資訊

十大考古新發現探秘之二丨揭開東南沿海史前文化“面紗”

2024-03-24 21:22:20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日前在北京揭曉,福建平潭殼丘頭遺址群在列。

  “對我們參與其中的考古人而言,非常令人振奮!”消息傳來,福建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王永平難掩內心激動,“這是考古人30多年接力的成果,也是新一代考古人前進的動力。”

  殼丘頭遺址群位于福建平潭島,包括殼丘頭、西營、東花丘、龜山等遺址。遺址群中各個階段的考古遺存,為探討東南沿海地區史前文化的發展、傳承、交流、互動,以及其代表的南島語族早期人群的起源和遷徙提供了直接材料。

  殼丘頭遺址群各遺址位置圖。

  1985年,殼丘頭遺址迎來首次發掘。經發掘問世的貝殼坑、墓葬等遺跡以及陶、石、骨器等實物資料被命名為“殼丘頭文化”。已故美籍華裔考古學家張光直在1987年參觀出土文物後表示,殼丘頭文化與金門富國墩遺址、臺灣大坌坑文化可能屬于同一個文化圈。

  “這讓當時的考古學者意識到,福建沿海史前遺址考古與南島語族的起源與擴散研究關聯密切,並逐漸開始重視相關課題研究。”平潭國際南島語族研究院院長范雪春説。21世紀初的近20年時間裏,考古專家們根據課題方向在福建沿海展開了一係列探索性發掘,最終將主攻目標鎖定在殼丘頭遺址所在的平潭島。東花丘、祠堂後山、龜山等遺址相繼得到發掘。

  202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牽頭福建省考古研究院、廈門大學,對包含1992年發現的西營遺址,以及此前發掘過的四個遺址在內的殼丘頭遺址群開展深入的考古發掘與多學科研究工作。

  放眼殼丘頭遺址群發掘現場,一個個探方中樸實無華的土臺、石塊是史前聚落演化長圖上生動的筆觸。

  殼丘頭遺址功能區分布圖。

  考古發現,隨著時間由遠及近推移,遺址中的遺跡也相應發生變化。從最久遠的西營、祠堂後山遺址到殼丘頭遺址,遺跡由以生活痕跡為主的小型聚落形態,向具備居住區、手工業區、餐食加工區等清晰功能區分的中型聚落轉變。

  而在東花丘、龜山遺址,更在生活區域以外出現了儀式性區域和公共活動區域,標誌著距今4000年至3200年左右在此生活的南島語族人群,在社會組織形態、精神表達等方面展現出新的文明程度。

  “東南沿海地區7000年以來的史前聚落形態及其發展變化規律,都可以從中窺知一二。”參與發掘的福建省考古研究院館員危長福説。

  數千年的歲月抹去了絕大部分有機物質的痕跡,然而通過多學科研究,考古工作者得以從出土文物的細微之處,探索南島語族早期人群體質特徵和生計模式。

  西營遺址出土人骨。

  ——西營遺址發現了人骨、牙齒遺存,碳十四測年結果顯示,這些人骨的主人們曾生活在約7300年前,初步分析表明,平潭史前人群與中國南方和東南亞族群有較近的遺傳關係。

  ——貝類、龜類、魚類、鹿、海豚等野生海、陸生動物遺存在各個遺址中大量發現,足以反映出平潭史前人群漁獵的生業經濟形態。

  ——西營遺址中的植硅體水稻遺存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是我國東南沿海島嶼最早的水稻遺存。出土的農作物淀粉粒,以及陶片中的稻、粟、黍痕跡,揭示出在海洋資源背景下平潭史前人群的農業行為,也為南島語族早期人群擴散提供了新的確鑿證據。

  代表性動物遺存。

  聚落有明顯功能分區,公共空間明確;居址以桿欄式為主;生計資源類型多樣;海洋性、大陸性兼備;航海技術發達……南島語族早期人群的特徵逐漸清晰,一幅史前人群的生活畫卷徐徐展開。

  “遺址群各階段的文化面貌特徵明確,發展延續關係明顯,存續多個考古學文化,既有以夾砂陶圜底器為代表的土著文化,也有黃瓜山和黃土侖文化等閩江下遊文化因素。”危長福説,“當前的研究成果建立起了東南沿海島嶼地區距今7500年至3000年的考古學文化序列。”

  “中華文明兼具大陸性和海洋性的特徵,殼丘頭遺址群對研究海洋文明如何參與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具有重要意義。”殼丘頭遺址群考古項目負責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周振宇表示,通過後續的發掘,更多的研究成果能讓我們嘗試探討中華文明起源的“東南模式”,窺探內陸文明向海洋遷徙的特徵規律,了解海洋文明的起源、發展、擴散歷程。

  記者:李昊澤

  編輯:賈真、劉梓桐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供圖

[責任編輯:程立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