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講&,在綠水青山間——淺談小學科學教師從“知識傳授者”到“思維引導者”的角色轉換-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27 10:04:18
來源:新華網

我的講&,在綠水青山間——淺談小學科學教師從“知識傳授者”到“思維引導者”的角色轉換

字體:

我是北京八中京西附屬小學的一名科學教師。五年前,我懷揣着對教育的滿腔熱忱來到門頭溝,想象中的科學課,是乾淨的實驗室、齊備的儀器和孩子們渴求知識的眼神。但現實卻是比起課本上印刷精美的圖片,孩子們似乎對校門外廣闊的永定河、連綿的妙峰山更感興趣,那是他們熟悉的、親切的、觸手可及的自然,是天然的探究實踐場。

2024年,門頭溝成為了全國首批中小學科學教育改革實驗區,校長對我們説:“我們的科學教育,不能只在四壁之內。門頭溝的山水,就是我們最寶貴的實驗室。”這句話,驅散了我內心的迷霧。

——師生共繪生動的“山河學園圖”

我至今忘不了第一次帶領孩子們將課堂搬到永定河畔的情景。孩子們和聯盟校付家&&心小學的同學們組成新的班級,帶着具有濃濃“家鄉味兒”的研學手冊,開啟為期一週的“迷你學期”綜合探究活動,其中一節課的主題是“河流的生態”。

在那節課上,我不再是講&上知識的唯一權威,而是探索實踐的引領者。我給每個小組分發水質檢測工具箱,告訴他們:“今天,我們都是河流的醫生。”看著他們帶着滿臉的疑惑,笨拙卻又認真地測量PH值、記錄溶解氧,爭辯着數據背後的含義,我看到了科學精神最純粹的模樣。那個平時在教室裏總愛走神的孩子,竟然跪在河邊,小心翼翼地觀察水流速度與岸邊水草形態的關係,在本子上畫下了連我都沒想到的對比圖。那一刻我明白了,不是孩子缺乏專注,而是我們之前未能給他一片能吸引他全神貫注的天地。

——從“觀鳥”到“護鳥”,探究從“任務”變成“本能”

觀鳥社團的孩子們,最初只是拿着望遠鏡到處看,識別看到的鳥的種類。直到一天,一隻小鳥不幸撞上教學樓玻璃幕墻,一個孩子捧着它跑來,眼淚汪汪地問我:“老師,我們能不能做點什麼,不讓這種事再發生?”

這個發自內心的提問,成了我們最生動的PBL項目(Problem-Based Learning/Project-Based Learning,以問題或項目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孩子們帶着問題自發分組:有的去研究鳥類視覺原理,有的查詢國內外防鳥撞案例,有的負責測量教學樓玻璃的面積和角度。我們&&了生態學專家,孩子們像真正的科研人員一樣與專家交流想法。最終,他們設計並製作了成本低廉卻有效的防鳥撞貼紙,並在全校發起倡議。當孩子們看到自己的方案被學校採納,那種由內而生的自信、成就與責任感,是任何考試滿分都無法替代的,更通過“護鳥”模型的建構,提升了學習專注度,提高了科學思維能力,為孩子們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按照《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指南》的“過程性評價”指引,在綠水青山間發掘孩子的智“慧”

永定河谷擁有獨特的地理地質、生命科學、産業科技資源,加上清華大學、中國林科院華北林業實驗中心、首都師範大學研究團隊等專業力量,確保我們區的跨學科探究實踐課程的專業性和可行性。有了課程和資源做保障,老師就可以把評價聚焦到提升學生核心素養上來,我不再只關注誰的實驗報告寫得最完美,而是注重發現每個孩子在每個階段的智“慧”。

我為那個總是安靜觀察的孩子貼上“慧眼”星,因為她注意觀察,發現了綠豆苗向陽彎曲的細微角度;給那個動手能力極強的孩子貼上“慧手”星,因為他喜歡動手,巧妙改進了水循環模型的密封性;鼓勵那個愛刨根問底的孩子大膽“慧説”,闡述他看似天馬行空的猜想。期末考試,更是讓我見證了思維和專注在真實世界中迸發的力量。我深深地感到,我教學的成果不再是一份份漂亮的成績單,而是一個個生動的、具備科學素養、能適應未來挑戰的人。

回首五年,我的講&早已不再局限於那間三面環墻的教室。它在永定河的漣漪裏,在妙峰山的植被垂直帶譜上,在古村落的石墻青瓦間,更在每一個被好奇心點亮的孩子心中。我的使命,就是為孩子們推開那扇通往廣闊世界的大門,讓他們相信,科學不是書本上枯燥的定理,而是理解與改變這個世界最有力的工具。門頭溝的這片綠水青山,就是這一切最好的見證。

【糾錯】 【責任編輯:岳祥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