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盛夏,在甘肅省臨夏州和政縣馬家堡中心小學,孩子們課間的嬉鬧聲與朗朗讀書聲響徹校園,整個山坳都顯得分外有活力。但除了操場上跑動,放學後玩手機,孩子們幾乎沒有同時鍛煉智商和情商的活動,質疑精神、科學思維更無從談起。
起步,蹲在起跑線
校長徐飛心事重重:一年多前,中央部署要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可現實情況是,學校在前沿的AI、編程、機器人等領域基礎為零。看到這裡的學生和城裏孩子生活在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他充滿焦急地説:“人家已經跑出去50米,我們還在起跑線上蹲着。”
差距不僅僅是知識上的,更是視野和機會上的。如果不改變,這裡的孩子們可能永遠無法想象山那邊世界的模樣。學校迅速將“科學進校園”作為第一要務,將有限的師資、匱乏的器材作為核心重點突圍,悄然打響鄉村小學的“科學教育戰役”,用科學前沿填補孩子茫然的眼神。
改變,從第一台無人機開始
學校千方百計地引入了第一批無人機教學設備和編程課程。當這架造型奇特的“空中精靈”第一次在課堂上騰空而起時,孩子們仰着頭,眼神裏充滿了難以置信的好奇與興奮。六年級的田同學至今還記得她第一次看到無人機懸停在空中,然後能精準地在她的掌控下沿着預設的路線飛行。“那個不起眼的小東西,居然真的聽我的話!就像電影裏一樣!”,她激動地説。從那一刻起,抽象的科學原理變成了在眼前起飛、懸停、穿梭的實體。學校順勢組建了科學社團,那個曾經放學後只有踢沙包和玩耍的校園一角,如今不僅聚集着一群小小飛行員,更時常能看到他們在操場上一同測試、調試,目送着自己的“飛行夢想”衝向藍天。
興趣,是最強的引力
校園裏,孩子們的學習生活路線悄然發生變化,以前有的孩子找藉口賴學,現在反過來了,生怕錯過科學社團的活動,一到點就往科學實驗室跑。馬同學的母親感受十分強烈:“娃娃以前回來就是看電視,現在好了,嘴裏念叨的都是什麼‘傳感器’、‘循環語句’,還説要自己做一個能幫奶奶幹活的機器人。”一顆顆嚮往科學的種子,就這樣在孩子們最質樸的心田裏生根發芽。他們因為心中有了期盼,而更愛腳下的校園。
學生開始走出大山,去市裏、省裏參加比賽。第一次出征,孩子們看著城裏選手那些先進、複雜的設備,眼神裏曾閃過一絲膽怯。老師鼓勵他們:“我們比的不是裝備,是想法,是咱山裏娃不服輸的勁頭!”在一次比賽中,他們的車模因為一個故障,眼看就要失敗,團隊裏的三個孩子穩住節奏,凝心聚力,現場重新調試、修改結構,在最後關頭完成了任務。當掌聲為他們響起時,孩子們抱在一起,流下的不僅是喜悅的淚水,更是自信的證明。
思維,向深處扎根
這場科學教育之火,熔煉着學子們的綜合素養,短短一年多已反哺到他們的學業根基之中,“溢出效應”令人振奮。那些在科學社團裏為了調試程序而反復推敲、為了優化模型而絞盡腦汁的孩子,在數學課上解應用題時,展現出了更強的邏輯推理能力和耐心;在語文課上回答問題時,他們的敘述變得更有條理,觀點更為清晰。
科學教育所強調的探索精神、嚴謹態度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如同一把萬能鑰匙,解鎖了孩子們面對所有學科的學習潛能。從“科學教育”中萌發的“質疑精神”,到“科學思維”,再到“科學素養”,正穩穩地托舉起他們整體的“學業水平”。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與學業水平的顯著提高,使學校整體的辦學實力不斷提升,在2025學年全縣小學評估中取得了優異成績。
這一轉變,在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得到了清晰的印證。以往,馬家堡中心小學的畢業生進入中學後,在需要深度思考和創新實踐的科目上明顯感到吃力。而近一兩年,對口中學的老師們反饋,來自馬家堡的孩子“後勁”更足了——“他們眼神裏有光,遇到難題不是先放棄,而是習慣性地去想‘我有什麼辦法’;在物理、信息技術等課程的入門階段,他們表現出顯著的優勢和濃厚的興趣。”那個曾向評委侃侃而談設計理念的李同學,作文也因視角獨特、思維縝密而屢受表揚。
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
馬家堡中心小學的故事清晰地勾勒出一條“興趣點燃-素養內化-能力遷移”的成長路徑。它從學理上印證了:在基礎教育階段,尤其是在資源相對薄弱的地區,以科學教育為突破口,不僅不是在“不務正業”,恰恰是抓住了提升學生核心素養、促進教育過程公平的“牛鼻子”。當孩子們掌握了面向未來的語言和工具,他們便擁有了更強大的學習內驅力和更堅實的學業基礎,從而能夠更自信、更從容地奔向人生的下一個學段,直至更廣闊的新未來。
如今,走進馬家堡中心小學,能感受到一種與眾不同的科學生機。科學教育,為這些鄉村孩子推開了一扇眺望世界的窗,讓光照了進來。從當初“蹲在起跑線”上的迷茫,到如今在賽道上奮力奔跑的自信,馬家堡中心小學用行動證明:只要給孩子們一個支點,他們同樣能撬動屬於自己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