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一角,孩子們專注操縱着自己組裝的無人機;少年硅谷,孩子們有的在電腦上編程指揮機器人投球,有的操控3D打印機打印自己的小發明;科學實驗室裏,老師正帶領學生觀察顯微鏡下的細胞結構……這些生動的場景,是六盤水市水城區第二小學科學教育活動的日常。
——從“單打獨鬥”到“集團衝鋒”
2014年,學校還沒有獨立的科學組,專職的科學教師也只有兩名,多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教師備課各自為戰,上課單打獨鬥,科學教育猶如散落在校園裏的點點火苗,沒有清晰明確的發展目標,形不成燎原之勢。
“要讓科學教育立起來,先得給它一個家”,科學教育要健康發展,必須打破分散化、碎片化的格局,構建協同共進的發展體系。學校領導班子將任教科學、信息技術、綜合實踐的教師召集在一起,共同商議學校科學教育發展規劃。經過大家多次討論和梳理,最終明確“課程為基石、探究為路徑、活動為載體、團隊為力量”的發展思路。
學校隨即成立科學教育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各方資源,整合科學、信息技術、綜合實踐等學科教師力量,組建起一支跨學科科學教育團隊。老師們集體備課、跨學科交流,原本孤立的火苗逐漸匯聚,相互映照,逐步形成完整的科學教育畫卷。
——從“社團探索”到“以問求解”
航空模型、航海模型、建築模型、模擬飛行、水火箭、機器人競賽、編程啟蒙……各類社團如雨後春筍涌現。每週的“社團活動”時段全校熱鬧非凡,各社團各顯神通。航空模型社團的飛機模型騰空而起,編程社團用指令讓機器人完成各種複雜動作,建築模型社團搭建一座座、一幢幢精密的橋梁和高樓,孩子探索世界的好奇心被點燃,科學思維在悄然萌發。
教學樓前的兩排桂花樹,在建校之初種下,每當金秋時節,雪白的桂花綴滿枝頭,沁人心脾的桂香氤氳着整個校園。孩子們常常在桂花樹下跳繩、踢毽子,歡聲笑語在桂香中回蕩。六年級廖同學突然發現左右兩邊的桂花樹長得不一樣高,她便跑去科學實驗室問:“李老師,為什麼左邊的桂花樹比右邊的矮一些呀?”李老師沒有直接告訴她答案,而是帶着她來到桂花樹旁,讓她仔細觀察兩排桂花樹的生長環境。“你看看,它們的生長位置有何不同?光照一樣嗎?土壤濕度有沒有差別呢?”李老師引導着廖同學思考。一些同學也被吸引過來,圍在桂花樹旁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李老師順勢引導他們組成“桂花樹生長探秘小組”,鼓勵大家用科學的方法尋找答案。
《桂花樹高低之謎初探》便這樣誕生了。孩子們分頭行動,查閱植物生長的相關書籍,測量樹榦的粗細和高度,觀察記錄每天兩排樹接受光照的時長,小心翼翼對比土壤樣本。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究,他們發現左邊的桂花樹常常處在教學樓的陰影裏,每天接受光照的時間比右邊的短兩小時左右,土壤濕度偏高,眾多因素抑制了左邊桂花樹生長的速度。小小的發現鼓舞着孩子們,他們不僅找到了問題的答案,更體會到科學探究的樂趣。
——從“奇思妙問”到“火炬群落”
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們從生活中捕捉科學的影子,從課本裏發掘探究的線索。《剩飯變甜酒》《雛雞孵化過程的觀察與研究》《爐上之水能預防煤氣中毒嗎》《關於雙水小河的調查研究》等項目紛紛涌現,科學教育的種子在校園裏生根發芽,在生活中長出茂盛的枝葉。老師還帶領同學們挖掘民族文化,探究各族科技特色,將其融入各種科創項目,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堅定他們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産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激勵他們樹立投身科學事業、為國家科技發展、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的遠大志向。
家有梧桐樹,引得鳳凰棲。隨着科學教育改革的推進,教育成果逐漸凸顯。近年來,在水城區教育高質量評比中連續名列小學組第一,學生科學素養測評情況在區域內名列前茅,科學探究能力、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顯著提升。畢業學生升入初高中後展現出強勁的發展潛力,據跟蹤統計,不少學生在進入大學後,選擇理工科專業,立志科研,篤學報國。
走過十年風雨砥礪科學教育之路,六盤水市水城區第二小學深刻感受到,山溝溝裏的孩子,走出大山、探索世界、報效祖國的願望更加強烈。學校必須依託國家最前沿的科學教育資源,不斷提升老師探究實踐教學能力,面向全體學生,以科學教育促其全面發展,讓顆顆蓓蕾在烏蒙山間粲然綻放成朵朵創新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