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在紀念舒同誕辰120周年之際,中國人民大學舒同研究中心成立,莫言受聘為中國人民大學兼職教授。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閻晶明,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民盟中央副主席吳為山,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長李群,原文化部副部長王文章,中國文聯原副主席、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理事長左中一,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新華社原副社長劉正榮,舒同先生女兒舒均均,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彭衝同志秘書孫長榮,人民出版社總編輯李春生,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張繼,中國人民大學舒同研究中心主任、北京舒同文化藝術研究會會長王振,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校長林尚立,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孫鬱、程光煒出席活動。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鄭新業主持。

張東剛在致辭中&&,學校成立舒同研究中心、聘任莫言先生為兼職教授,不僅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推動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關鍵布局,也是踐行高校使命、植根中華文明、以紅色資源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的紮實行動。要堅持培根鑄魂、守正創新、開放包容,將中心建設成為賡續紅色血脈和弘揚革命精神的育人陣地、書法藝術傳承創新基地、國際性文化交流&&。我們將支持莫言先生依託學校人才優勢和學科優勢,持續播撒文學創造、人才培養、文藝研究的火種,讓更多“為人民而藝術”的精品力作從人大出發、走進人民、走向世界,為學校“大寫作”學科建設和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貢獻領軍力量。

“廣採博取,融匯貫通。標新立異,變化無窮。藏頭護尾,逸轉從容。屈之為舒,和而不同。”莫言用32個字凝練出舒同先生書法和為人的風格。他在致辭中&&,舒同先生被毛澤東主席稱讚為“黨內一支筆”“馬背書法家”,他的書法藝術在繼承中華優秀書法藝術精華的同時融入了強烈的個人特色,滿含着革命戰爭年代成長起來的革命家、書法家獨具的膽魄與不斷求新求變的意識。不論是革命年代還是和平時期,舒同先生始終堅持用書法服務革命事業、服務社會大眾、服務時代發展,為新中國書法事業的發展與書法藝術的普及作出重要貢獻。莫言&&,他將與人民大學師生一道,推動文藝事業在新時代不斷煥發新活力。

閻晶明在致辭中&&,舒同先生是革命隊伍中成長起來的書法家、中國當代書法的奠基人、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要開創者,在紀念舒同誕辰120周年之際,中國人民大學成立舒同研究中心恰逢其時。莫言先生作為著名作家,對書法藝術具有精深研究,並在書法實踐和藝術探索等領域獲得廣泛讚譽,加盟人民大學必將對學校學科建設,特別是文學與書法的交融發展産生積極影響。希望中國人民大學與莫言先生攜手,以將舒同研究中心打造成一流&&為抓手,共同推動學科建設、學術研究、人才培養等事業不斷精進,迎接更加美好的未來。
張東剛、莫言、閻晶明、吳為山、李群、王文章、左中一、劉正榮共同為中國人民大學舒同研究中心揭牌。中心依託文學院建設,以“立足學術、傳承文化、服務社會、走向世界”為宗旨,緊緊圍繞舒同的藝術成就與精神內核研究,深入探究書法與文字、文學、人類情感間的內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繁榮我國文化事業注入強勁動力。

莫言受聘為中國人民大學兼職教授,林尚立頒發聘書。
張東剛、林尚立、莫言、吳為山共同為舒同塑像揭幕。吳為山介紹雕塑情況。該雕塑為舒同誕辰120周年紀念作品之一,由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雕塑係教授王樹山創作,以青銅質感塑造出身穿紅軍軍裝、騎乘軍馬的舒同形象。一手控韁、一手持馬鞭作書寫狀的細節是對舒同“戰地為紙、馬鞭作筆”傳奇故事的具象化呈現,也是對其所作文化貢獻的致敬。
王振發布《舒同年譜》。該書由人民出版社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聯合出版,由王振主編,是系統梳理舒同人生歷程的編年體著述。本書用詳實的圖片和史料全景式呈現舒同跨越近一個世紀的生命軌跡,完整還原了這位革命書法家在從軍、從政與藝術領域的多重成就,彰顯其“以筆為劍、以墨為魂”的創作思想和“與時代同行、與人民同心”的精神品格。
舒均均&&,作為中央芭蕾舞團國家一級編導,她始終牢記父親“治學如治兵,要有頑強的攻攀精神,百折不撓的意志,勝不驕、敗不餒,循此以往,終有成功之日”的家訓,積極探索中國芭蕾的創新之路,並將書法藝術與芭蕾舞蹈結合創作出《舒體之魂》等新作品。她鼓勵大家在藝術領域堅持守正創新精神,共同傳承發揚舒同藝術的革命精神和時代價值。
王振向中國人民大學捐贈由舒同親筆題寫的100余件書刊文獻資料。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館長李貞實作為代表接受捐贈。
交流研討環節,張繼提出,在當下文藝創作面臨多元選擇的時代,舒同先生的價值取向、文化智慧、修身之道尤為珍貴,不僅是書法領域的寶貴財富,更是整個文化領域的精神遺産。原舒同同志秘書劉培恩&&,優秀文藝需扎根時代、心繫人民才有生命力,舒同先生以“革命家書法”獨有特質,延續中華書法文脈精神,展現共産黨人的精神風骨。程光煒認為,筆法藏於文章之中,“舒體”是舒同傳奇經歷、傳奇敘事的藝術載體,應不斷深化對“舒體”的研究,傳承弘揚舒同先生的書法藝術。孫鬱主持。
文墨共生,文學與書法共同肩負着文脈傳承的使命,塑造着中華文化的萬千氣象。中國人民大學將依託多學科&&,讓書法從書齋走向大眾,讓紅色基因在藝術教育中薪火相傳,努力創作更多展現時代氣派、講述人民心聲的作品,讓中國故事傳得更遠,讓中國聲音響得更亮,為繁榮發展文藝事業、建設文化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