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業教育深化改革的浪潮中,順德職業技術大學《哲學基礎》課程於2007年始建,歷經十七年深耕,打破哲學教育刻板印象,以“哲學生活化”為核心理念,構建“沃水浸灌+立體噴灌+精準滴灌”協同發力的課程思政育人格局,創新“三探四維”混合式教學模式,形成“有料、有趣、有效”的哲學課堂生態,先後獲評廣東省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廣東省課程思政示範課程、國家級精品在線課程、教育部社區品牌課程,其課程示範教學包輻射全國230余所院校及社會單位,為高職類公共基礎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實踐經驗。
破局:直面高職哲學教育三大痛點
“高職學生並非不需要哲學,而是需要‘能用’的哲學。”《哲學基礎》課程團隊從高職教育類型定位出發,摒棄“照本宣科講理論”,確立“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主線,以生活實踐為導向,以專業需求為抓手”的建設思路,將哲學原理轉化為解決生活矛盾、職業困境的“思維工具”,讓抽象理論成為學生成長成才的“精神羅盤”。
創新:“三維灌溉”構建課程思政育人體系
圍繞“點燃哲學興趣,提升哲學素養”的核心目標,課程團隊提出“沃水浸灌+立體噴灌+精準滴灌”三維育人格局,實現“全員覆蓋、全程浸潤、分類指導”的思政教育閉環。
沃水浸灌:大眾化教學築牢哲學素養根基
作為全校公共必修課,《哲學基礎》面向所有專業學生實施“普惠式”教育,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主線,貫穿中西哲學思想精華,構建“哲學概述-本體論與認識論-道德哲學-美的哲學-科技哲學-人生哲學-論辯哲學”七大章節體系,對應“懂理論、辨真偽、明善惡、鑒美醜、善用技、講奉獻、能思辨”七大思政主題,推動學生哲學素養整體提升。
課程開發47個精品微課、17部原創動畫、1553道習題組成的數字化資源庫,其中《手術室裏的生死抉擇》《為就業該不該整容》等動畫作品,以生活化場景解讀哲學原理,讓馬克思主義方法論變得“看得見、摸得着”。截至2025年10月,課程在線平台累計瀏覽量超3364萬次,選課人數超過40000人,實現“人人可學、時時可學”的普惠目標。
立體噴灌:生活化教學促進知行合一
“哲學的生命力在於實踐。”課程團隊以“問題導向”重構教學內容,將生活矛盾、職業倫理、社會熱點轉化為教學案例,構建“課堂學習-平台提升-環境熏陶-生活鍛煉”四位一體實踐體系。通過“三探四維”混合式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完成“課前自學新知識-課中突破重難點-課後拓展強能力”的進階學習,其中“三探”環節(基礎知識初探、重點問題再探、難點問題深探)直指教學痛點。
以護理專業“技術發展的雙刃劍”教學單元為例,課程團隊通過視頻導入議題,邀請專業導師進行解析,組織“我國是否是科技強國”課堂辯論,以原創動畫《手術室裏的生死抉擇》設置道德兩難情境,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中理解科技倫理的哲學內涵。這種“理論+實踐+思辨”的教學設計,使學生不僅掌握“技術雙刃劍”原理,更能運用辯證思維分析職業場景中的倫理困境,實現“知信行統一”。
此外,課程創新課程實踐機制:課堂實踐通過“六頂思考帽”“5Why分析法”等思維工具實現全員參與;社團實踐打造“辯形記”“文明修身辯論賽”等校級精品活動,培養學生“文才+思才+口才”;拓展實踐實施SRP計劃(Student Research Project),指導學生將社會調研、創新創業項目轉化為競賽成果,累計獲“挑戰杯”國賽一等獎6人次、省賽特等獎 14 人次,多份調研報告被校、區行政部門採納,彰顯哲學教育的社會價值。
精準滴灌:分眾化教學實現專業價值引領
針對不同專業學生職業需求差異,課程實施分眾化教學,建立覆蓋護理、藥學、化工、製冷等10余個專業的課程思政資源池,讓哲學理論與專業場景深度融合。
例如,藥學專業學生圍繞“科學用藥”開展社區宣傳,用“矛盾分析法” 解讀“用藥安全與治療效果”的辯證關係;化工專業以“安全用粧”為主題設計講座,通過“量變與質變”原理講解化粧品成分安全閾值;製冷專業學生在免費清洗維修空調的實踐中,感悟“工匠精神與技術倫理”的統一。這種“專業案例+哲學原理”的教學模式,使哲學成為對接職業素養的“橋梁”,有效提升課程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輻射:示範教學包引領全國高職哲學教育改革
作為全國高職院校哲學類國家級精品在線課程,《哲學基礎》課程示範教學包為全國83所高校、100余位教師提供標準化教學資源,推動哲學教育從“單點突破”走向“集群發展”。
資源共享打破校際壁壘
課程團隊編著出版的《哲學與人生智慧》《寫給年輕人的哲學智慧》等教材,發行量超60000冊,被徐州工程學院、陜西青年職業學院、新疆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等12所本專科院校採用,成為高職哲學教育的“通用教材”。課程同步上線多個在線開放課程平台,授課學生所在單位覆蓋中南大學、四川大學等230余所院校及江寧區工會、商丘市中醫院等社會單位,實現“高校-社區-行業”資源共享閉環。
經驗推廣跨越地域限制
課程團隊通過“國培省培項目”“教學能力大賽”“專題講座” 等渠道,累計培訓教師超1000人次,指導並助力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貴州&江中等職業學校等院校開展課程思政建設與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形成良好的輻射效應。課程改革成果先後被中國青年報、中國教育報報道,“三階三探”教學模式、“增值性評價”機制被納入廣東省高職教育“課堂革命”典型案例和廣東省課程思政示範典型案例,為全國高職公共基礎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參考。
團隊建設鍛造“金師”隊伍
依託“教研賽一體化”培養機制,課程團隊形成一支“老中青結合、專兼結合”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團隊近五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廣東省教學成果獎特等獎1項,在職業院校教師教學能力大賽中斬獲國賽二等獎1項、省賽一等獎3項,11人次獲校級優秀教學質量獎,成為高職哲學教育的“骨幹力量”。
展望:從“課程示範”到“生態共建”
站在新的發展起點,《哲學基礎》課程團隊正推進“2.0 升級計劃”:一方面,深化與專業教師的資源共建機制,挖掘智能製造、人工智能等新興專業的課程思政元素,開發《人工智能倫理》等拓展課程;另一方面,完善學生資源建設考評激勵機制,推動師生共建“動態更新、分類清晰”的資源池,實現課程思政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
“哲學教育不是‘填鴨’,而是‘點燃’。”課程負責人肖薇薇教授&&,未來課程將繼續立足高職教育特色,把哲學智慧轉化為學生成長的“內在動力”,為培養“辨真偽、明善惡、鑒美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提供更強支撐,讓哲學真正成為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精神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