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共建+師資共育+資源共享 高校硬核助力中小學科技教育提質-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12 11:51:45
來源:新華網

課程共建+師資共育+資源共享 高校硬核助力中小學科技教育提質

字體:

新華網北京11月12日電 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強中小學科技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旨在夯實科技創新人才培育基礎,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支撐教育、科技、人才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12日,教育部舉辦新聞發布會介紹教育部等七部門《關於加強中小學科技教育的意見》有關情況,同濟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許學軍作為專家代表,從戰略價值、生態構建、高校擔當等維度作深度解讀,明晰新時代中小學科技教育實踐路徑。

許學軍&&,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統籌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亦將“完善拔尖創新人才發現和培養機制”作為核心任務,凸顯青少年科學素養、創新精神對國家未來科技創新實力的戰略價值。在此背景下,《意見》的&&彰顯構建“大中小銜接、校內外協同”科技教育新生態的緊迫性。

一是戰略意義。加強中小學科技教育是建設教育強國的內在要求。教育強國的核心是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類人才須具備應對未來科技挑戰的綜合素質,而科技教育是關鍵載體。加強中小學科技教育是落實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戰略布局。科技依賴人才,人才源於教育,高質量科技教育是連接二者的核心橋梁。從基礎教育抓起,系統提升青少年科技創新能力,夯實國家創新根基、積蓄人才優勢,形成“教育育人才、人才促科技、科技興國家”的良性循環。加強中小學科技教育,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長遠之策。通過一體化科技教育早期發現科技“好苗子”,暢通成長通道,為國家持續輸送戰略科學家、卓越工程師與高水平創新團隊。

二是構建新生態。《意見》既是落實《教育強國綱要》的具體舉措,也是破解科技教育“學段銜接不暢、資源分佈不均、理論與實踐脫節”等問題的關鍵方案。這次的文件&&,尤其注重育人目標和資源的有效銜接,通過高校、科研院所與中小學深度合作,有序開放科研優質資源,為“小學激發科學興趣、初中夯實科學基礎、高中引導創新實踐”的階梯式成長路徑提供了有力保障。文件也推動構建了螺旋上升的科技教育課程體系,不僅打破了學科壁壘,更加強化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的STEM教育跨學科融合,並將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物質科學、生命科學等國家戰略急需的科技前沿內容,分學段、分層次融入課程體系。文件也倡導以數智賦能教育公平,提出充分依託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匯聚全國頂尖科普資源、虛擬倣真實驗與名師課程,以數字賦能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推動科技教育公平發展。

三是大學可為。《意見》提出要依託高校探索建立大中小科技教育共同體,為科技教育提供人才與組織支撐。大學要在課程建設上發揮“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學科優勢與科研積累,將前沿學術成果轉化為中小學科技教育可理解、可實施的指導方案,幫助中小學教師更新教育理念、優化課程設計。大學要在師資培育上發揮“賦能”作用。通過“國家優秀中小學教師培養計劃”、中小學科技教師高級研修班等項目,定向培養高素質科技教育師資,系統提升他們的學科知識儲備、科學素養與教學能力。探索建立“雙聘”機制,鼓勵大學教師到中小學擔任科技教育導師或兼職教師,提升中小學科技教育質量。大學要在資源共享上發揮“貫通”作用。主動將優質通識課程、教授科普講座、等轉化為線上資源,加大幫扶和支教力度,服務和支援教育資源薄弱地區,讓偏遠地區共享高質量科技教育資源。

當前同濟大學正全力打造一所面向未來的科技中學,在籌建過程中,正是按照這樣一種體系化的設計,從課程、師資到空間做到了大中充分銜接和融合。

許學軍強調,站在教育強國建設新起點,教育部等七部委共同&&《關於加強中小學科技教育的意見》是面向未來培養科技後備人才的重要指導性文件,教育工作者都要以高度責任感落實《意見》精神。唯有多方協同、久久為功,共同構建大中小一體化的科技教育體系,才能培育更多未來傑出科技人才,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堅實人才支撐。

 

【糾錯】 【責任編輯:史秀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