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1月12日電 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強中小學科技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旨在夯實科技創新人才培育基礎,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支撐教育、科技、人才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12日,教育部舉辦新聞發布會,浙江省教育廳廳長陳春雷介紹浙江省開展中小學科技教育有關情況。他&&,浙江教育一直傳承着創新的基因,寧波、溫州也分別涌現出“院士之鄉”“數學家之鄉”的人才集群效應顯著,今年年初杭州“科技六小龍”現象引發廣泛關注,均是該省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生動實踐。教育部發布的2025年普通高中學生素質素養監測報告顯示,浙江普通高中學生科學素養位居全國第2位。
回顧實踐歷程,陳春雷指出浙江聚焦課程、機制、師資三個方面,着力構建省域科技教育發展生態:
一是堅持改革,夯實科技教育的基礎。1988年,浙江成為最早開設初中綜合科學課程的省份之一,已連續堅持37年。2014年,率先實施新高考改革,將通用技術、信息技術納入高考的選考科目。2016年起,實施中小學工程啟蒙教育,累計培育科技教育改革樣本校101所,開發科技教育的項目500多個。持續加強科學實驗室建設和實驗教學,在全面建設科學實驗室的基礎上,全省近八成的學校建有科技教育特色的教室。
二是打通壁壘,完善協同育人的機制。浙江連續召開六屆全省中小學科技教育大會,協同省科協、浙江大學等13家單位成立“浙江省STEM教育協同創新中心”,聯合開展課程開發、師資培訓等。聘請1000余名科研工作者擔任中小學“科學副校長”,整合社會科普場館等資源,建設3208個區域性科技教育基地,實現社會大講堂和學校小課堂的有機融合。實施“百名科學家進中小學課堂”的活動,已先後邀請了施一公、潘建偉等院士為全省中小學生同上一堂“科技教育課”。
三是研訓引領,建強專業師資隊伍。建立覆蓋全省90個縣(市、區)的省市縣三級科技教育“教研&&人”制度,開展常態化科技教育教研工作。與美國印第安納州等地持續開展“STEM課程平移項目”,800余名教師完成專業研修,拓寬了國際視野。創新實施“院士進師訓”工程,開展骨幹科技教育教師培訓,有效提升了教師的科學素養。
針對教育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的《意見》,陳春雷&&,浙江將全面貫徹落實《意見》,重點做好“三篇文章”:一是“強基”文章。把科技教育作為推進浙江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在課程資源、育人方式、評價體系、師資隊伍、數字賦能和協同機制等方面持續探索,推進科技教育體系建設,特別是加強和改進實驗教學,讓“做中學”真正成為常態。二是“試點”文章。積極實施“科技高中”改革試點,聚焦數理生化、工程技術等領域開發特色課程,讓學生早進課題、早進實驗室,強化與浙江大學、西湖大學、之江實驗室等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實質性合作,借助青少年高校科學營、中學生英才計劃等載體,為學生提供更高階的科研科創體驗。三是“人工智能+”文章。聚焦人工智能這個關鍵的變量,把人工智能素養提升全方位融入科技教育,聚焦學教方式變革,探索智能學伴、虛擬實驗、智能導師等創新應用,重塑教與學的流程,讓學生在“學好人工智能”“用好人工智能”中發展提升創新素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