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高技能人才是新時代職業教育面臨的重大課題。鄂爾多斯生態環境職業學院是自治區唯一所以生態環境命名的公辦全日制高等職業院校,面向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新需求,以“13418”人才培養模式,深入推進産教融合,不斷提升發展內涵,打造技能人才成長的“生態”沃土。
找準人才培養定位 融多方之力造就更多高技能人才
初夏,漫步校園,環境典雅,步履匆匆的學子,帶着求知、期待,滿心歡喜開啟一天歡樂的學習之旅……
環境工程實訓基地,內蒙古艷晴環境技術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李買軍,通過真實生動案例,向學生詳細講解着污水處理從預處理、生物處理到深度處理的完整流程,手把手教學如何調試活性污泥濃度、精準控制曝氣量,讓學生們在實踐中掌握污水處理的核心技術,詮釋着匠心精神的傳承。在校企合作企業綠京華的實訓基地,李奪等具有豐富行業經驗和實踐技能的企業導師,將企業的實際工作流程和標準融入教學過程,讓學生掌握最實用的技能。在企業導師的指導下,學生從項目策劃、執行到交付全程參與,深度體驗企業的工作流程與管理模式。
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校面臨社會需求多樣化、學科專業差異化、學生發展個性化等挑戰。如何做強、做優、做特職業教育,全面提高學院人才培養質量,培養高層次及能扎根基層的人才,學院在專業設置、教學管理、隊伍建設等方面做出大膽探索,創新打造了“13418”人才培養模式,即:以複合型人才培養為核心,組建環境工程技術、生態環境修復技術、園林技術三個專業,融通技能大賽、崗位能力、課程知識、1+X證書,搭建産業學院實體化運作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平台,實時對接德育培養、課程標準、技能比賽、實習實訓、校企共評、交流會議、展覽活動、賦能融合8大板塊,實現人才培養的全鏈條、全方位覆蓋。
創新人才培養舉措 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發展“不缺位”
學院積極對接基層生態環保崗位,將德技並修貫穿育人全過程。一方面,構建“環境育人、生態潤心”立德體系,通過設計“思政紅+生態綠”思政育人方案、創建“暖心生態”黨建品牌、開發生態環保類課程思政資源庫等措施,營造濃厚的生態育人氛圍。另一方面,學院創建了項目化賦能體系,遵循“技術服務社會、實踐融於教學”的特色,設計“項目輪訓+做學合一”的賦能方案,讓學生深入一線參與生態環保項目,提升基層崗位服務能力。
産業發展到哪,職業教育就支撐到哪。學院根據地方及産業發展情況,緊緊按照“13418”人才培養這一模式,構建科學合理的教育內容和知識結構體系,全面深化“産教融合”,創建了産教融合共同體,建立了産業學院,以企業化運營模式,不僅成立了綠京華産教(鄂爾多斯)生態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利用校內外實訓基地與企業共同對外培訓,還成立了“晶泰”“綠京華”等工匠班,為行業培養了一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同時,學院大力通過産教融合提升服務發展能力,服務經濟社會和國家戰略更加精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更加彰顯:2025年,學院作為自治區唯一參建院校,與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大學、江西信息應用職業技術學院簽署《智慧氣象專業教學資源庫共建協議》,承擔環境氣象等特色教學課程;2025年學院與內蒙古艷晴環境工程科技有限公司達成合作,雙方將在實訓基地共建、課程思政庫建設及就業服務等領域深度協作,推動專業建設與産業需求同頻共振,培養德技兼修的高技能人才。
提升人才培養成效 萬千青年學子皆成才盡展才
鳳飛千仞、薪傳八方。自“13418”人才培養模式實施以來,學院為國家重大戰略和地方經濟發展培育出一批批技能之“材”,書寫着職業教育賦能發展的精彩篇章。
畢業生初次就業落實率逐年提高,從2023年開始達到100%,升本率逐年提高,創業人數5-10人/屆,參軍入伍5-10人/屆,學生進入國家能源集團、北京順鑫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等央企、國企,實現了高質量就業。高就業率帶動了專業招生數量逐年提升。校企共同修訂人才培養方案3份,完善專業課程標準20門,實現崗課賽證有機融合,培育優質核心課程2門。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學院累計獲得國家級、自治區級、市級技能競賽及雙創比賽等30余項;組織學生考取1+X技能等級證書3項,通過率90%以上。新增校企合作企業多家,北控水務、匯能集團有限公司等,累計為本土生態環保企業培養高技能人才1000餘人,為生態環保行業企業培訓員工2000餘人次。
在建設教育強國高質量發展背景下,“13418”人才培養模式的價值將日益凸顯,這一模式既回應了産業變革對應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又堅守了立德樹人的教育本真。未來,學院將繼續探索實踐,持續迭代育人模式,通過實踐實證,為區域經濟發展賦能。(供稿:鄂爾多斯生態環境職業學院杜美娥,溫彩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