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話人工智能時代高等教育的挑戰與應對-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2/12 19:29:21
來源:新華網

共話人工智能時代高等教育的挑戰與應對

字體:

  新華網北京12月12日電 11日,以“數智賦能未來 建設教育強國”為主題的第十五屆新華網教育論壇在北京舉辦。

  上午場次圓桌對話由新華網教育事業中心副總編輯商亮主持,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王定華,北京郵電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彭木根,中國礦業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忠賓等共同圍繞《人工智能時代高等教育的挑戰與應對》話題展開深入的探討和交流。

  人工智能時代對提升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王定華&&:“人工智能時代,學生要具備全球意向,參與全球治理;要具備學科和專業知識遷移的本領,進行自主的遷移,觸類旁通。同時,未來的學生要通過創新找到工作,做出貢獻,建功立業。此外,學習應該是不間斷的過程,學生必須有自主學習的習慣,在未來的工作生活中能夠有持續的自我提高的能力。高校要注重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結合,讓學生真正在一個領域、多個領域形成自己的特長。”

  彭木根則從北郵的教育實踐出發,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背景下教育面臨的挑戰。他坦言:“首先,教學模式和方法需要與時俱進。在人工智能時代,我們更應注重教授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其次,教學要素正在發生深刻變革,線上線下混合課程成為新常態,教材中的數字元素也需得到重新體現。再者,教學理念必須更新,本科階段應普及AI通識課程,並結合專業需求開設具體案例課,使學生能夠熟練運用各種AI工具。最後,教學評價方式也需改革,我們應借助AI技術來確保和提升教學質量。”

  王忠賓分享了中國礦業大學在積極擁抱人工智能等技術過程中的體會與挑戰。他指出:“在推動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過程中,高等教育面臨的首要挑戰是教育理念的重構。人工智能正在重新定義人的知識和能力價值,數字素養、協作溝通能力、批判性思維、複雜問題解決能力、人機協作能力等將成為新時代人才重要的核心能力。因此,教師需要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想得更深刻,引導學生增強新時代人才的核心能力。同時,AI助力高校治理還面臨着政策體系、技術倫理、技術依賴、隱私保護等問題。”

  在談及技術如何賦能教育、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時,王定華提出:“一是解決“路”的問題,在信息化時代,要運用人工智能開展新質教學必須要改進網絡,更新設施,提升層次,增加速度。二是解決“車”的問題,要配備先進設備,選定教學軟體,編製作業程序,推動&&共享,消除信息壁壘。三是解決“貨”的問題,要開發優秀素質資源,製作優質慕課&&,暢通互聯網背景下多語種的海量資源。四是解決“駕”的問題,教師、學生都應該有信息素養,以便能夠適應在AI時代的學習和生存。”

  彭木根則分享了北郵在教學改革方面的探索與實踐:“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之間存在脫節,工科學生雖學了大量理科知識,但實踐機會仍有待豐富。同時,文科與工科之間也存在隔閡。另外,一些專業設置過於僵化,導致課程間銜接不暢。”為此,北郵積極採取措施:開發計算機編程輔助工具,幫助學生解決編程難題;利用知識圖譜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課程選擇;還研發了學習輔助軟體,陪伴學生從入學到社會,全程助力其學習成長。

  針對如何提高線上教育質量的問題,王忠賓提出了他的看法:“首先,我們需要從教師入手,確保他們具備紮實的人工智能基礎知識,並能夠將這些知識有效地融入課堂教學中。其次,我們要精心製作高質量的教學課件,以提供給學生更優質的學習資源。最後,通過深入挖掘教師和學生的學習特點,實現“一生一策”,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和成長方案。”

  在談及人工智能時代教師應具備的素質時,王定華強調:“教師要有意願使用人工智能開展教學創新改革、引導學生合理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彭木根&&,“教師應避免自身專業與AI理論和實踐的脫節,積極將AI應用於教育教學中。”王忠賓則&&:“我們定期為教師提供培訓,以確保他們能夠緊跟AI時代的步伐,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教育服務。“

【糾錯】 【責任編輯: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