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校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特別報道|“煥活”中軸線,“信息科大力”在這裡-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8/26 17:31:22
來源: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北京高校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特別報道|“煥活”中軸線,“信息科大力”在這裡

字體:

  作為信息特色鮮明的首都高校,2021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和北京市文物局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在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辦公室的統籌指導下,學校以中軸線申遺和重點科研基地建設為支點,以共享科技&&的構建及科研成果的轉化與推廣為導向,開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合作項目。

  虛擬數字人“上崗”

  2024年5月23日,在深圳文博會上,以孫彥超老師為代表的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開發的虛擬數字人首次與公眾進行了深入的“面對面”交流。當虛擬數字人清晰、準確地回答出觀眾提出的北京中軸線知識時,人群中不時傳出了人們的讚嘆之聲。不少人&&通過與虛擬數字人流暢的交流,自己對北京中軸線的歷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據孫老師介紹,為了更好地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新一屆21個世界遺産委員國展示北京中軸線文物保護和監測工作成效,提升國際專家對中國文化遺産和北京中軸線的理解和認同,團隊研發的這款虛擬數字人能流利地運用21國語言與公眾進行交互。

  但會使用21國語言僅是第一步。要設計好虛擬數字人,還面臨如何讓數字人形象優雅,同時和公眾交互更加協調的問題。孫老師解釋:“在這個過程中運用軟體仔細地調整數字人的每一個細節,尤其要對面部表情、服飾紋理進行精細刻畫,同時利用動作捕捉技術,讓數字人的肢體語言變得流暢自然。”

  緊接着要實現形象的優雅、交互協調。“最難的是虛擬數字人不僅要具備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還要展現深厚的文化底蘊。”孫彥超説。如何才能實現?孫彥超帶領團隊與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專家緊密合作,對每一份歷史文獻進行細緻的研讀,確保每一個知識點都被準確地編碼進數字人的知識庫中。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虛擬數字人不僅能夠提供準確的信息,還能夠展現中軸線的文化韻味。

  像眼睛一樣的監測&&

  除了虛擬數字人外,孫彥超團隊的另一項重要工作是按照世界文化遺産監測指標體系,構建一套全面的中軸線遺産監測&&,開展對遺産保存現狀及動態變化的監測,形成預防為主、動態保護的遺産監測保護模式。

  北京中軸線承載着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文化印記,飽經歲月風雨的侵蝕。長期以來,北京中軸線文物保護工作在預防性保護方面存在諸多困境。

  為了跨越這些障礙,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辦公室推動開發中軸線遺産監測&&,以數字技術為手段,採集中軸線遺産區的遺産本體、風貌、環境和管理等信息,構建“全息感知、實時監測、智能分析、協同管理”的遺産保護體系,為中軸線提供全方位的安全保障。

  從2021年起,在中軸線申遺辦的帶領下,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的大力支持下,孫彥超與監測團隊利用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經過一年多的時間深入調研、周密論證,以及夜以繼日的系統開發和反復測試,最終成功建設中軸線遺産監測&&,圓滿完成了相應功能的開發,實現了實時監測中軸線遺産本體變化等目標。

  “監測&&就像無處不在的‘眼睛’,通過高精度的傳感器網絡,實時監測中軸線遺産狀況。無論是遺跡損壞,還是環境波動等,都逃不過它的‘法眼’。 這能夠幫助人們有效識別潛在風險、預防險情的發生,為北京中軸線的申遺保護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孫彥超説。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專家張建文在中軸線現場考察評估中&&,北京中軸線監測&&首屈一指、功能全面,對遺産保護管理工作起到積極作用。同年,該&&被選為首批5G+智慧城市應用試點項目。如今中軸線監測&&已經積累了約3TB的數據,部分數據已經完成了全國首筆空間數據交易,這對於推動首都數字經濟發展、建設具有示範意義的數字城市具有重要價值。

 發揮信息特色

  除虛擬數字人外,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還配合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辦公室積極推進了“數字打更人”項目。據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科技處處長曹林介紹,數字打更人項目旨在創新“線上+線下”的文物普及與治理機制,推動文物志願服務體系建設。目前,“數字打更人”項目已成為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保護公眾化參與新範式。自2023年7月運行以來,項目以雲上中軸、線下“場景碼”為入口,已累計註冊用戶近80萬人,志願者認證人數達1.7萬人,收集有效遺産監測數據7萬餘條。

  此外,學校還致力於搭建運營化反哺體系,培育遺産共享新業態。用數字化手段將文化遺産轉化為數字資産,通過市場化手段實現經濟效益反哺專項基金,同時以北京中軸線VR大空間沉浸式體驗展和鐘鼓樓活化利用為抓手,形成國際領先的文化遺産數字化解決方案。

  在中軸線檔案管理方面,以配合中軸線遺産保護為中心,已建立遺産構成要素的基本台賬和檔案,初步形成了體現“5C”戰略和遺産監測評估體系的檔案。經過3年的持續建設,成果較為豐碩,現有7186份電子文件,近1608盒實體檔案。(作者: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張帆)

【糾錯】 【責任編輯: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