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12/ 28 10:34:05
來源:光明日報

一堂生動有用的大思政課怎麼講

字體:

  2 強壯隊伍,思政課有了“引路人”大團隊

  要把一門《汽車構造》課上出思政味,該怎麼做?

  清華大學車輛運載學院教師劉亞輝、仇斌與季學武的做法是,“抓兩線起一格”:“抓兩線”,指的是在抓住功能需求、基本原理和結構實現這條邏輯線的基礎上,增加結構發明創新的時間線,回溯學科發展歷史,培養科學創新思維;“起一格”,即緊密結合我國汽車行業成功的科研案例,特別是個人與團隊在清華大學做出的科研成果,凝練清華之格,樹立技術興業強國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我們實踐效果顯示,這樣將被動的聽課變為主動的學習探究,也能在能力、科學思維和價值觀方面給學生們以更大的啟迪。”劉亞輝告訴記者。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僅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其他各門課也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記者走訪發現,近年來,不少學校結合自身實際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打造出各具特色的“大思政”教育體系,思政課有了“引路人”大團隊。

  但記者也發現,在不同學校不同學科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時,有老師遇到了這樣的問題:不知道該融入什麼、也不清楚該如何自然地融入。

  難點,怎麼破?一些學校的探索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經驗——

  清華大學成立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並根據院係的不同特點,“一院一策”推進落實;組織跨院係“同行備課會”,推出130多位各類型課程教師分享的“同行錦囊”。

  武漢大學充分發揮校院兩級教師教學發展中心、跨學科教師社群“青年教師教學聯誼會”的平台優勢,以教學名師講壇、青年教師圓桌談、十八棟讀書會等為載體,邀請院士、人文社科資深教授、專業課教師、思政課教師、輔導員和學生一起,開展集體備課、聯合備課,推動不同院係不同專業積極探索完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

  北京理工大學研究制定了教師課程思政建設能力提升系統化培訓方案,從傳承北理工精神、掌握理念方法、學習優秀經驗等方面入手,綜合運用多種培訓形式,幫助教師在思想上補“鈣”,理念上充“電”,實踐上加“油”,全方位提升課程思政建設能力。

  3 答疑釋惑,思政課講出深刻解釋力

  課堂更大了、“引路人”更多了……日益變大的思政課上,90後、00後大學生最想獲得的是什麼?

  還是理論的解釋力。

  “有故事,有情懷,有難度,有思想,一堂課下來淋漓盡致,太爽!”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李蕉開設的思政課非常搶手。“思政課不能只是單純的‘正’,而是應該正視歷史上的所有挫折,辯證地為學生解釋歷史的複雜性,並進行深入的科研探索。”李蕉説。她講述了一個個充滿“張力”的歷史故事,並進行了層層推演邏輯,不斷引發學生的互動和思考。

  “不論取材範圍、發揮空間再怎麼大,思政課的主題一定要鮮明、解釋力一定要強,才能讓思政課不陷入‘只講故事不講理論’‘只重形式不重內涵’的怪圈。”採訪中,不少一線教師認為,緊扣時代主題、抓住時事熱點、回應社會關切,才能“一擊即中”打動學生。

  記者調研發現,“大思政課”的發展趨向下,教學空間不斷擴大、多師資重新組合,對教學結構的處理、教學資源的整合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刻考驗着教師的授課能力。

  對此,各地也紛紛拿出了實質性舉措。

  比如,北京市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組織思政課教師先學一步,深學一層。舉辦“同備一堂課”活動,為北京市大中小學全體專兼職思政課教師作輔導報告。組織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知名專家,分課程指導教師將重要講話精神融入教學體系,提升思政課教師講好這堂“必修課”的能力水平。

  教育部相關負責人也&&,接下來,將以做實線上教研,開發建設教學急需的問題庫、案例庫、課件庫、示範教學庫等教學資源,分專題輪訓等形式,全方位助力提升思政課教師的綜合素質。(記者 鄧暉 周世祥 柴如瑾)

   上一頁 1 2  

【糾錯】 【責任編輯:王琦 】
閱讀下一篇:
010030101010000000000000011108651211504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