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中國核農學領域創造了多個第一:組織創建我國農業院校第一個同位素實驗室,主持制定中國第一部農藥安全使用標準,是國際原子能機構科學諮詢委員會第一位中國科學家,中國核農學第一位院士……他也是當時他所在高校的第一個入黨的高級知識分子。
手捧沉甸甸的“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97歲高齡的我國著名核農學家、教育家陳子元動情地説:“以身許農是我一輩子的事!個人任何成績的取得,都是黨和人民培養、時代造就、集體奮鬥的結果。”
陳子元1924年10月出生於上海,祖籍寧波鄞縣。1944年畢業於上海大夏大學化學系,先後在大夏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蘇南蠶絲專科學校任教。1953年,他來到浙江農學院,任副教授兼化學教研組主任。1956年2月,黨中央召開知識分子工作會議不久,陳子元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産黨,成為浙江農學院第一位入黨的高級知識分子。從此,他的人生志向更加明確:爭當一名先進科學家。而1958年的一個特殊使命,給了他夢想成真的機會。
1956年,在我國制定的第一個“12年科學發展規劃”中,原子能和平利用被列為重點發展項目之首。按照中蘇協定,1958年11月,我國在上海首次舉辦為期一個月的“蘇聯和平利用原子能專家講習班”,全國各地組織精兵強將投入學習。陳子元“受命”入列。浙江學員20多人,來自四所學校,被分配在10個專業組進行學習培訓。陳子元參加“同位素在農業上應用組”,同時擔任組長。
為了“邊學邊幹”,迅速推動我國相關領域研究,為生産實際服務,當年12月,陳子元就受命組建了我國農業高等院校第一個放射性同位素實驗室——浙江農學院同位素實驗室(浙江農業大學和浙江大學原子核農業科學研究所的前身)。就這樣,他從化學研究轉向原子能農業應用研究,與核農學結下不解之緣。
1959年3月,在同位素實驗室“廠房”建成後,陳子元和其他開創者們克服缺乏實驗儀器、防護設施和放射源等困難,很快走上了正軌。放射源從北京運來,陳子元親自上陣,克服半衰期抓緊進行實驗。他們同時舉辦了“同位素農業應用培訓班”,全校師生熱情投入核技術農業應用研究,生物物理學(農)學科逐步創建起來。1960年,浙江農學院更名為浙江農業大學,並新建了核農學系——農業物理系,核農科技人才培養升至“係”的規模,領先於國內其他高校。
但好景不長,中蘇關係突然惡化,國內發生自然災害,國內核農學早期探索的實用意義不大,核農學研究“遇冷”,亟待突破。冷靜思考後,陳子元走出實驗室,開始下鄉尋找對促進農業生産有價值的研究課題。
在廣袤的農田上,他鎖定新目標——農藥殘留研究。獲取農藥殘留信息,需要借助放射性同位素標記農藥,當時國內沒有現成品,全部需要進口,價格昂貴且採購周期長。為了加快研究進度,陳子元和同事孫錦荷、張勤爭、徐寅良等人先後用多種放射性核素,自主合成有機磷、有機氯、有機氮、有機砷等15種同位素標記農藥,填補了我國在該領域的空白,為研究工作創造了物質條件。
依託自主合成的標記農藥,陳子元和研究人員們大舉進軍農藥殘留研究領域。1963年到1964年,陳子元發表了中國最早的一篇核素示蹤研究農藥殘留的代表性學術論文,他也成為我國最早把同位素應用於農藥殘留研究的專家之一。
無獨有偶。此時,在大洋彼岸,美國學者蕾切爾·卡遜出版了《寂靜的春天》一書,也開始關注環境污染問題。卡遜在文中提出的問題,陳子元當時已經在通過科學研究嘗試解決。
上世紀70年代,工農業污染造成的“公害”,已經成為全球通病。農藥污染導致雞、蛋等農畜出口産品農藥殘留檢測超標,出口創匯損失嚴重。在空前的安全與發展壓力下,國家農林部和農藥小組動議研製農藥安全使用標準,並“看中”了農藥殘留研究起步較早的浙農大。
農林部“全國農藥殘留和農藥安全使用標準”重點研究項目課題於1974年正式下達,陳子元擔任項目第一主持人。這是當時浙農大承擔的唯一的國家課題,學校創造條件全力保障,除了陳子元,植保係農藥專家樊德方教授和化學教研組的專家學者一起參與。
陳子元牽頭組織全國22個省(區、市)43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近200名科技人員,組成農藥殘留科研協作組,開展聯合攻關。項目組歷經6年的全國大協作,最終編制出29種農藥與19種作物組合的69項《農藥安全使用標準》。該標準通過1979年部級鑒定,由農業部頒佈試行,1984年被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批准為國家標準,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