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訪海淀區教委主任陸雲泉:構建良好教育環境 打造開放多元體系

2016年01月18日 09:10:35 來源: 新華網

北京海淀區教委主任陸雲泉

    新華網北京1月17日電(記者 商亮 王琦)“葉聖陶先生曾説:‘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不同的氣候、土壤、環境、種子,可以孕育出不同的結果。一個良好的教育生態,就是創造一種優良的學習環境。”陸雲泉,一位曾躬耕於教育教學一線多年的教委主任,對海淀區的教育教學特色有着自己的深刻體會和理解。“學校要開發每個學生與眾不同的潛能,讓每個孩子獲得成長和發展。人民滿意的教育就要提供豐富的教育供給。我們的學校要保持海淀教育的特色。根據不同學校的特點,我們可以有多樣化、多元化、差異化的發展,我們允許學校有差異,但是辦學品質不要有差距。”陸雲泉主任強調。

    “新增名校承辦普通校”、“新建九年一貫制學校”、“新加對口直升校”……2016年伊始,從北京市海淀區,一個個利好消息不斷傳來。對很多家長來説,這意味着他們可以停止“尋尋覓覓”的腳步,“家門口就有了好學校”。陸雲泉介紹,這些舉措對整個海淀區的教育改革布局而言,只是全區教育發展規劃中的“一小步”。未來,海淀會通過一系列舉措,去打造公平、均衡、優質的教育生態。

    家長圈裏有句話流傳得挺廣——全國教育看北京,這和北京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其作為政治、經濟中心的地位自然密不可分,但更重要的是來自於身為北京教育引領者的各區縣教委的布局和思考,儘管北京名校星羅棋佈、教育人才聚集,但如果教育的規劃人頭腦僵硬,眼界狹小,依然難於將這些資源全數“盤活”。

    教育可謂是民生中的重中之重,無論是教育環境、教育公平、還是教育質量,教育改革始終都牽動着社會的普遍關切。對普通家長而言,教育公平就在自己的身邊。同一個單位的同事,同齡的一批孩子,甚至就住在隔壁小區,鄰居家的孩子就讀了“重點學校”,自己的孩子只能上“一般校”甚至是“薄弱校”,對比産生的落差和不公平感不言自明。彌合教育供給與社會需求之間的落差,步入深水區的教育改革將作何選擇?

    海淀學區調整暗含大文章 讓教育成為開放的體系

    中小學生在校生總數達25萬多人,佔全北京市中小學生總人數的五分之一;專任教師2.3萬多名,佔全北京總數的15%,擁有30多所高校、百餘家科研院所……在海淀區的教育“清單”上,這幾個數據奪人眼球。海淀區區域大、學生數量多、南北教育資源存在明顯的結構性差異的現狀,隨時都在提醒着教育決策者:壓力依然很大,改革任重道遠,要真正實現“讓每一個孩子都能上好學”絕非易事。對陸雲泉而言,海淀區學區調整的“大動作”只是“第一步”。

    “學區”這個概念對於北京海淀區的家長來説並不陌生,2015年底,海淀區正式公布新學區的劃片,將原來的12個學區調整為17個。此次調整背後又有怎樣的深意?“早在上世紀90年代,海淀區就進行了相關的探索,但當時沒有把區域的資源進行整合。”提起“學區”調整的目的,陸雲泉&&,“我們把社會的資源,社區的教育納入到學校教育當中來,學校教育形成了開放的體系,我們的學校可使用的資源會越來越豐富。”

    “教育不均衡是歷史遺留問題,學區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馬上就讓海淀區所有的學區都均衡,這確實做不到。”談到現狀,陸雲泉看得很清楚,“學區制建設是分階段、分步驟來完成的。在學區建設的&&上,我們把名校、大校所擁有的社會資源統籌起來使用,首先讓每個學區內,學校之間先進行均衡,這是第一步。”

    不靠削峰填谷“名校輸出”+“內涵發展”促新品牌校成長

    “名校”令家長趨之若鶩,但什麼才是真正的“名校”?在陸雲泉看來,選擇一所學校的關鍵不在於它名氣有多大,而是要看學校的內涵和辦學品質,而海淀區未來的目標就是要“把老百姓還認可,發展得還不錯,但是還沒有成為名校的學校變成新的品牌學校。”

    新的學區已經建立,新的中小學布局已經鋪就,2015年全年,海淀區共合併、承辦了20余所學校,新增1萬餘個優質學位。當家門口的學校掛牌成為名校分校,老百姓“上名校”的願望難道真的就能在一夜之間得以實現了?

    答案當然不是這麼簡單的。陸雲泉&&,“名校資源的輸出要有限額,教育不能通過削峰填谷提升薄弱校。”

    陸雲泉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當一所學校挂上了“名校”的牌子,從管理團隊、辦學理念、骨幹教師、課程體系建設,所有這些都需要“名校”的優質資源輸出,但一所“名校”即使自身資源非常豐富,總是有限度的。即使如人大附中這樣的優質學校,在無限的輸出之後,也會後繼無力。所以,當合上海淀區的教育賬本,“名校輸出”+“內涵發展”這樣“兩條腿走路”的理念便成為海淀區促進地區教育資源均衡的好方法。

    陸雲泉介紹,一方面,對於特別薄弱的,在提升方面確實存在困難的學校,海淀區讓名校、大校、優質校來幫助、承辦。另一方面,對於基礎還不錯,校長有一定期望,教師隊伍也不錯的學校,海淀區通過學校聯盟的方式,進行整體提升。通過在學區間內部的開放和交流,在區域內部開放課程讓學生共享,未來還會將這些資源做到全區共享。

    讓校長從“職務”變成“職業” 讓學校安心辦學潛心育人

    “十二五”,海淀區的教育普及水平更加領先,優質教育資源更加豐富,教育設施設備更加完善,各級各類教育發展更加協調。在“十三五”期間,海淀區如何發力?一言以蔽之,就是“開放心態,激發學校的辦學活力”。

    在陸雲泉這位海淀區教育的領路人眼中,海淀的一個顯著特色就是擁有良好的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生態,這也是多年來海淀教育取得成功的良好基礎。而對教育行政部門來説,需要的就是“完善提高行政的體制,構建良好的教育環境,讓學校能夠安安心心的辦學。”

    “海淀區的學校要保持海淀教育的特色。根據不同學校的特點,可以多樣化、多元化、差異化的發展,我們允許學校有差異”;“在評價方面,海淀區將進行評價制度的改變,將形成全面、綜合科學的評價體系”;“引導學校進行現代學校的制度建設,依法治校、依法辦學。”通過陸雲泉的描述,一幅海淀區“十三五”規劃的畫卷已經徐徐展開。

    數學特級教師的背景,多年教學副校長、名校校長的經驗,讓陸雲泉看待教育問題的眼光更加犀利,對於“校長”這個稱謂也有更加明確的理解:“校長不是職務,而應該是一種專業、一種職業。”在他看來,“教育家辦學”是一名校長應當堅持的。而每一所學校都應該承認學生是有差異的,不應用一個方法、一個標準來辦學。因為“優質教育就是為每個孩子的發展提供適合的教育,所謂‘優質’,首先必須是‘適合’的”。

    從讓每個孩子都能“有學上”,到讓更多孩子都能“上好學”,一直以來“教育公平”承載着民眾的期盼。而在陸雲泉看來,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也是海淀區教育人的目標,“這個理念永遠在路上,因為人民的滿意度還在隨着教育的期望值不斷提高。”

【糾錯】 [責任編輯: 王琦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30101010000000000000011108651286377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