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黑神話》後,游戲産業的“文化+”需要這樣做

  《黑神話:悟空》的超強視覺效果離不開團隊對於場景的精益求精。充滿中國特色的游戲場景與中國最經典的西游IP,二者共同構成了《黑神話:悟空》的文化要素。

  事實上,作為中國文化出海“新三樣”(網文、網劇、網游)之一的網游,憑藉流暢的娛樂體驗、豐富的人物畫面和有趣的劇情設計,已收穫了不少國內外游戲用戶的喜愛。例如,《王者榮耀》就曾聯動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和敦煌莫高窟等元素開發“文創皮膚”,《天涯明月刀》則聯動張家界景區開發全新游戲地圖。此外,光子工作室研發的開放世界游戲《代號:致金庸》,不僅在主題上強調“正統武俠”,還突出了運用虛幻5引擎打造“實景華山”地貌和風光的技術,它們不僅正在成為引領國産游戲與合資游戲的審美風向標,也使游戲成為向外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有效媒介。

  此外,游戲不僅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還可聯動文博、網文、動漫、短劇等放大IP效應。比如,國風游戲《這城有良田》與陜西歷史博物館聯動,在虛擬世界中還原其館藏珍品神獸金飾、三彩天王俑、三彩載樂駱駝俑等;《我是大東家》則與《寶蓮燈》《西游記》等國漫IP、網文小説《凡人修仙傳》展開闔作,游戲運營方還打造了游戲同名短劇。

  “可以説,《黑神話:悟空》等游戲打開了一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空間。”西南大學博物館副館長、文化傳播研究中心副主任鄭勁松&&,在一定層面上,游戲市場“文化+”的打法,實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那麼,在《黑神話:悟空》之後,國産游戲能否迎來新機遇?鄭勁松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創作者或開發者要進一步深入研究這些優秀傳統文化經典的價值內核,精準把握當下游戲消費者的語言習慣和思維個性,在“內容”和“形式”兩個點上,找到最契合的表達方式。“需要在‘游’有所得、有所思、有所學等積極導向上下功夫,這樣的游戲産業才能行穩致遠。”

編輯:陶玉蓮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