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長江流域史前玉器將首次匯聚重慶展出

玉琮。

  良渚的玉琮、凌家灘的直立玉人、肖家屋脊的玉鳳……長江流域史前玉器將首次匯聚一堂,於7月下旬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內拉開“玉出大江——長江流域史前玉器特展”,此次即將亮相展廳中的玉器,最年輕的都有2000多歲了。

  這次特展的規模有多大?7月17日,展覽策展人夏夥根接受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獨家專訪,揭開了這場特展的亮點。

  本次展覽聯合長江幹流沿線20家文博機構,第一次將長江流域出土的300余件精美玉器集中展示,它將帶領我們穿梭時光,領略先民們在長江母親河的流淌中創造出來的富有無盡想象力的精美絕倫的藝術盛宴。

  作為長江流域史前玉器的首次集中展示,展覽試圖從玉禮制的形成以及玉器在中華文明起源中作用的角度,來闡釋長江流域史前玉器的重要意義。

  良渚的玉琮上刻着遠古“神徽”

  此次來到重慶的,有大量來自良渚文化的玉器,但其中最為值得一説的,就是玉琮。

  玉琮究竟是什麼?為什麼良渚玉琮的價值如此之高?夏夥根説,外形像手鐲一樣的玉琮是良渚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器物,這次被請來重慶的玉琮出自良渚王族墓葬之中,它和被列為禁止出國(境)的“琮王”出自同一個墓葬。

  從浙江省博物館“出差”重慶的這個玉琮通高近10厘米,它的外觀呈黃白色,局部可見暗紅斑及沁蝕。器身分三節雕刻紋飾,紋飾均以四角為中線展開,上下兩節為神人紋,中間一節為獸面紋,共12組。玉琮上雕刻的神人紋與獸面紋均較為簡化,神人紋尤其如此,僅見雙眼與嘴部。

  那麼該如何欣賞這件來自4000多年前的玉器呢?

  夏夥根給出了觀賞指南:玉琮是各類器物中唯一一種器形向空中發展的,節數最多、最高的一件,例如現今收藏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的玉琮,器身高達49.2厘米,分為19節,我們稱呼它為多節玉琮,製造難度可想而知。

  在玉琮外方內圓的柱狀造型和精美絕倫的刻劃紋飾後面,蘊涵着極為豐富和神秘的文化內容,特別是玉琮上面的獸面紋,設計堪稱絕無僅有的藝術傑作,頗具畢加索的多維視角成分。

  觀眾在欣賞玉琮時不妨站在它的棱角邊,你會發現其兩個半面會構成一幅完整的獸面,無論是造型,還是其鼻、口將瞬間變得更為形象,加之玉琮刻劃的精細,每每都會令人驚嘆。

  婦好同款玉鳳也來重慶了

  如果説良渚的玉琮展現了良渚人的信仰,那麼來自肖家屋脊的玉鳳則見證了古人“碎玉葬”的習俗。

  夏夥根説,鳳,是中華文明的標誌性圖騰之一,也是楚文化的主要象徵。楚人將鳳視為神鳥和吉瑞之兆。此次來到重慶的玉鳳重現人間還不到一年時間,原本的藏身地在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

  夏夥根説,現身展覽中的這個玉鳳為透閃石軟玉質地,整體作側身回首狀,正反兩面紋飾相同。圓眼、尖喙,短翅收合於身側,尾羽較短,羽毛採用減地技法雕刻。繁複的羽冠及鳳尾採用透雕技術,尾端有一穿孔用於佩戴作以裝飾。器表附着黑色殘留物,懷疑是火燒痕跡。

  可是你知道嗎,這件玉鳳剛剛出土的時候,已經碎裂成了7塊,分佈於葬具內的不同層面。

  究竟是誰打碎了如此精美的玉鳳?

  不是別人,正是墓葬所屬的族群,夏夥根説,七星墩遺址內出土的多數玉器都被有意敲碎,考古專家推測可能當時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存在“碎玉葬”的習俗。

  你可別小看了這件玉鳳,它和婦好墓出土玉鳳的造型、風格高度相似,因此它的出土進一步證明了婦好玉鳳當為商代珍藏的古玉。

  玉人身上鑽出直徑0.15毫米的管孔芯

  如果要細數此次特展中工藝最為絕妙的玉器,那一定是來自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凌家灘文化玉人了,它誕生於近6000年前。

  這次來到重慶的玉人玉質乳白色泛青色斑,人像頭部呈上寬下窄的梯形,戴尖頂圓帽,雙眼為細線陰刻,鼻與唇突出,唇上有一字胡。兩耳平齊,耳垂穿孔,頸部飾一圓飾,軀幹部寬肩細腰,雙手五指張開置於胸前,兩臂各刻六道&&手鐲的橫紋。

  玉人腿部粗短,雙腳相並,小腿之間鏤空,似坐姿或蹲姿,背面扁平無飾,僅在中部偏右有一牛鼻式鑽孔。

  那麼玉人絕妙的工藝藏在哪呢?夏夥根説,就在這個鑽孔上。

  5300年前凌家灘的先民,用直徑不超過0.17毫米的鑽管在玉人背後鑽出直徑0.15毫米的管孔芯,比人的頭髮還細,這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微型管鑽工藝技術。

  管鑽工藝雖然在新石器時代已開始流行,但如此細微的管鑽及其使用不光是首次發現,就是在現代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也只能用激光才能完成。

  那麼,這個在現代工業技術中才能完成的工藝,在那個年代,凌家灘先人是怎麼做到的呢?很遺憾,這個隧孔的製作過程至今都還是一個未解開的謎。

編輯:李海嵐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