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重醫大附三院急診醫學科:守好急危重症“前沿陣地”

  日前,重慶市衞生健康委員會辦公室下發《關於下達2024 年度重慶市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的通知》,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以下簡稱重醫大附三院)急診醫學科獲評2024年度重慶市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

  完善急診救治體系,提升救治效率

  急診是醫院的“前沿陣地”,2016年,重醫大附三院急診醫學科作為醫院最早一批開科的科室,率先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院前急救—院內急診—急危重症監護—疾病預防”為一體的急診醫療體系,通過“黃金一小時”高效搶救,24小時保證綠色通道暢通,顯著降低創傷早期死亡率。據統計,醫院急診醫學科年接診量約9萬人次,搶救4500餘人次,收治住院2000餘人次,是區域急危重症救治的核心力量。

  今年5月,一名因急性胸痛伴意識喪失的中年男性患者被送入重醫大附三院搶救室。醫療團隊發現其大動脈搏動消失,胸廓無起伏。在進行高質量心肺復蘇、電除顫、氣管插管呼吸支持等搶救措施無果後,快速評估,立即啟動了緊急ECMO(體外膜肺氧合)救治流程。通過置管、定位、預充等一系列操作,成功為患者建立了體外循環,ECMO正常運轉,患者終於轉危為安。

  “能夠為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體外循環與呼吸支持的ECMO(體外膜肺氧合)又被稱為‘與死神抗爭的神器’‘生命支持的終極手段’,它的成功實施不僅體現了一個醫院急危重症患者的綜合救治水平,也能最大限度為市民的健康保駕護航。”重醫大附三院急診醫學科副主任醫師韓鵑介紹。

  在重醫大附三院,像這樣的“生死時速”每天都在上演。重醫大附三院急診醫學科主任、主任醫師閆柏剛&&,急診突發病例多、醫治範圍廣,對團隊協作能力、醫務工作者救治水平有着較高的專業要求。

  為提升隊伍的“作戰”能力,急診醫學科持續建立健全急診患者分級救治模式,優化流程實施急診分區救治;醫護人員每週開展理論和實操業務學習,打造專業技能過硬、服務態度良好的醫護團隊;緊急搶救患者經“綠色通道”即時入院,確保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時有效救治。

  加強院外聯動,共護群眾生命安全

  呼嘯的救護車聲不時打破寧靜,在重醫大附三院急診科門口,既有醫院自己的救護車快速往返,也有周邊很多其他醫療機構根據病情需要轉診而來的特殊病情或意外傷害的患者。近年來,通過不斷加強學科建設,加強院內急診與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一體化建設,重醫大附三院急診醫學科已具備良好的危急重症、疑難複雜病例診療救治能力。

  今年3月,29歲的王女士在重慶江北國際機場候機時突發意識障礙,昏倒在地。接到電話通知的急診搶救室醫護人員,立即開啟緊急搶救模式,通知科室ECMO小組做好準備。並與機場醫救中心醫護人員一邊轉接病人,一邊交接病情。

  經過緊張的搶救,病情稍微穩定,立即轉入重症監護室進一步高級生命支持。同時,醫院啟動綠色通道救治程序,收入重症醫學科(ICU)繼續治療。

  48小時後,患者終於脫離了生命危險,12天后開始進食、説話、下床活動。20天后,隨着病情好轉,患者從ICU轉到普通病房繼續治療,在醫患共同努力下戰勝了病魔。

  閆柏剛&&,此例患者突發心跳、呼吸驟停後,持續心肺復蘇達10多分鐘,機場急救人員和重醫大三院先後接力成功救治。

  這也是重醫大附三院與機場聯動救治的生動實踐。據介紹,近年來,我國民眾在心肺腦復蘇的科普宣傳和技能培訓廣泛開展,取得了一定進步,但為了應對院外猝死的復蘇成功率仍然偏低的問題。對此,醫院急救部與重慶機場醫救中心開展黨支部共建活動,交流學習,雙方多次聯手處理類似病例。

  從創建之初的兩名醫生、二十名護士,發展到如今的103名醫護團隊。院前院內密切配合,院前急救與胸痛、卒中、創傷、危重孕産婦救治等 “五大中心”緊密銜接,科室在危險性消化道出血、急性胰腺炎、動物致傷、亞重症病房等領域的救治取得了良好成效。

  閆柏剛&&,未來將充分利用全院醫療資源和信息化優勢、多學科綜合優勢,夯實該院急危重症體系化建設基礎,進一步構建院前急救、院內急診與重症救治一體化工作模式,有效提高銜接效率、提升救治能力,以快速、高效、精準、有序的急診急救體系,最大程度保護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編輯:彭祎琦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